(4)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5)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 气质类型
a.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张飞)
b.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c.粘液质:安静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d.抑郁质:抑郁性。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 作易感疲劳。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人格发展理论
o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8月 通过口腔活动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18个月-3岁 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 3、性器期:3-5岁 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 4、潜伏期:5-12岁 儿童兴趣转向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
5、生殖期:12-成年 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主要的满足来自于两性关系的建立
o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岁 2.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家庭)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岁(小学阶段)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岁(中学阶段)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年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中年期 8.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全人类)老年期
中学生身心发展
o 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社会性 4.动荡性?
? 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绝对优势 2.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成人的反抗,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
o 知道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两层含义:① 无心理疾病;②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人际关系良好 8、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有限地发挥个性 10、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o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
2、恐惧症(情景治疗和认知疗法)
3、焦虑症(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 4、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5、网络成瘾
(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生涯辅导
o 心理辅导方法 P200
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认知疗法4.来访者中心疗法5.理性—情绪疗法 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一)品德
品德(是心理概念)
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o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又称道德观念)
2.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心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信心、决心、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o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