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岳升阳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将三山五园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淀区为此划出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展开新的规划建设。这是一个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举措,但其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景观,以免带来开发性破坏。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基本特征
北京古城的西北郊,大致可以分为东部和西部。西部是山地,包括小西山和大西山。小西山山脉海拔在790米以下,属于低山丘林地貌,峰峦苍翠,流泉潺潺,景色秀丽。它的西面是大西山,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雄伟峻拔。东部为平原,有永定河冲积扇。一万年前,永定河从石景山出山后流向东北,经清河至温榆河。大约五千年前,永定河最终离开了这条河道转而南去,它在海淀镇与万寿山之间留下了宽阔的河谷低地。低地中水源丰沛,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形成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为园林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三山五园的主体就坐落在这片低地之中。
清朝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平定后,北京郊外园林建设的重点由南苑转到海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形成以“五园三山”为主体的园林格局。东部低地、西部山地构成了当地最基本的山水格局,这个格局也影响到园林建设。东部玉泉山静明园及其以东地区,园林景观主要以水景为主。清朝皇帝在建设海淀园林的同时,也在海淀附近开辟了环绕御园的万亩稻田,田间小桥流水,土山环绕,御园之内也辟出多处稻田,用以观稼。御园内外景色合一,构成京城特有的水乡田园景色。西部以香山静宜园为中心,主要以山林景观为主。整个三山五园景区由此形成了山、水、田、园为特征的景观格局。这一景观和其内在历史文化要素的结合,构成本区域最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海淀园林停止扩张,并渐趋萎缩。近代在被焚毁破坏的园林遗址上出现了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建国后这里被规划为文教区和休闲旅游区,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于此,成为科研人员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下海,有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现在发展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园区的核心区。本区域的发展遵循着一条明显的脉络:由良好的生态环境到大规模园林建设,由皇家园林区到文教科技区,再到科技创新园区。这是本区域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影响着今后的区域发展方向。
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内涵、创新的科技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三个要素。其中,生态是背景,人文是核心,科技是未来发展。这三者在一个范围近似的空间下合起来了。在这样的区域里面,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呢?我们要看到,这个区域内在的历史发展逻辑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