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思考题 1、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了解,谈谈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去年考过)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要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来指导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去年给我们的题目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谈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完全是一样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中共中央文献中有时将这四个基本问题连在一起集中表述,有时又将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与其他三个基本问题分开表述,而在多数情况下包括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分开表述的,这就凸显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去年给我们的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但是考试好像没考。
3、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请你谈谈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个题是新题,以前没出过,估计考的概率相对大点。
4、试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解。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二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三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四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的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具有经济制度本质属性,而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5、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有:(1)人民民主专政。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行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明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6、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动员、激励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梦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