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小数。
(1)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2)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3)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位小数的加法。 (2)一位小数的减法。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观察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仅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信心。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数的初步认识 4课时
认识小数
教材第91、第92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1、第3题。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米尺,同学们收集的超市收款凭证小票。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引入小数。
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阿姨就会给爸爸妈妈什么呢?(收款凭证)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吗?(有条件的放在实物投影上投影出来)同学们,老师这也有一张收款小票,是小华的妈妈给小华买文具的收款凭据,现在老师把它做成了标价牌。(在磁性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日记本 3元 铅笔 0.50元 橡皮 0.15元 圆珠笔 3.5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一分类?怎么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文具标价牌,将其分成两类)
书包 45元 圆珠笔 3.5元 日记本 3元 铅笔 0.50元 文具盒 18元 橡皮 0.15元 左边这组数是45、3、18,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右边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题目: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
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凭证小票) 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的标价牌,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5 0 5角 0 1 5 1角5分 3.学习教材第92页例1。
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教师总结: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份中的1份,所以1分米也可以表示为米,还可以写成0.1米。
教师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那么用分数表示就是米,也就是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3厘米是米,写成小数是0.03米。18厘米是米,写成小数是0.18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1.30米或1.3米。因为30厘米就是3分米)
4.完成“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