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完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1、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恶性肿瘤);③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自身免疫病)。 2、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比较

获得形式 发挥作用时相 免疫原识别受体 免疫记忆 固有免疫 固有性(或先天性) 无需抗原激发 早期、快速(数分钟~4天) 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的是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 无 适应性免疫 获得性 需要接触抗原 4~5天后发挥效应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于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 有,产生记忆细胞 举例 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 (效应分子:补体,溶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 菌酶,细胞因子)吞噬细胞(单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 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细胞,NK T细胞 4、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来提呈;②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5、适应性免疫的三个主要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6、关系: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7、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第二章 免疫器官组织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中枢 骨髓 胸腺 外周 脾脏 淋巴结 免疫细胞 干细胞系 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其他APC(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1 / 1

免疫分子 膜型分子 TCR BCR CD分子 粘附分子 MHC 其他 分泌型分子 免疫球蛋白 补体分子 细胞因子 法氏囊(禽类) 黏膜相关相关分子

胞、血小板、红细胞等) 2、中枢免疫器官(中枢淋巴器官或一级/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在鸟类还包括腔上囊(法氏囊)。 3、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机体内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既中枢又外周)

4、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5、造血干细胞:(1)造血干细胞的特点:自我更新和分化;(2)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CD34、CD117(c-kit)、Lin-(谱系阴性)。 6、 造血干细胞(HSC) SCF 淋巴样干细胞

IL-7 IL- 7 IL-12 SCF IL-11 IL-3 IL-15

髓样干细胞 B细胞 T细胞 NK细胞

SCF IL-3 IL-3 EPO TPO G-CSF M-CSF IL-5 IL-4 红细胞 血小板 中性 单核 嗜酸性 嗜碱性

粒细胞 巨噬细胞 粒细胞 粒细胞

7、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

8、胸腺的结构:(1)皮质:多为未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并有胸腺上皮细胞(TEC)、巨噬细胞(M?)、树突状细胞(DC);(2)髓质:大量胸腺上皮细胞,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M?、DC,常见合氏小体(胸腺小体)。 9、胸腺微环境:胸腺微环境由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共同组成。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这些细胞以两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2)

浅皮质:非胸腺依赖区,B细胞定居场所,淋巴滤泡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皮质 深皮质: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 T细胞定居场所

10、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场所;②免疫调节;③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皮质淋巴窦 淋巴结

11、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次级淋巴组织)是成熟淋巴细胞(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髓索:含B、T、浆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髓质 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髓窦:巨噬细胞相对较多,滤过作用。 等。

12、淋巴结的结构:

13、淋巴结功能:①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

14、脾(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演变成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①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占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④过滤作用。

1 / 1

15、

发生 组成 功能 16、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或黏膜免疫系统(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P)及阑尾等。

17、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②产生分泌型IgA。

18、(n)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19、(n)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①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②淋巴组织可不断的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③有利于细胞识别、捕获抗原,传递免疫信息,从而产生免疫应答,增强免疫效应。

第三章 抗原

1、(n)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一般具备两个特性:①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②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2、几个概念:(1)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即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3)表位:是与TCR / 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4)载体:是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决定了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也可以成为完全抗原。) 3、异物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就越强。如病原微生物、血型抗原、HLA、精子、眼晶体蛋白等。

4、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5、(n)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天然抗原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结合。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

6、抗原表位类型:(1)顺序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由T细胞或B细胞所识别。(2)构象表位: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性表位,由B细胞识别。

1 / 1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较早 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相对较晚 淋巴结、脾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恶性肿瘤);③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自身免疫病)。2、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nb4051wb923x6i11fyp2nsft0iv0l00r9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