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来规范会计的行为,使会计人员真正养成会计诚信的品质。二是改革公司审计制度,割断会计师与公司所有者、公司经营者等多方面的“血肉联系”,增强会计师的独立性。要尝试建立“委派审计”制度或引入招投标这种市场机制。三是加大监管力度。要形成以审计、财务、税务等机关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立体交叉监督体系。目前因为限于人力财力以及分工不合理等因素,审计机关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检查还非常有限,专门的监管机构也往往是“马后炮”,大多数违规审计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破产后才暴露出来,而已经暴露的审计黑幕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监管力度的不足,使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一些会计师事物所和上市公司往往会铤而走险,因此强化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济南日报 孙连昌)
79、关于会计监管的思考
刘明忠
从美国的安然,世通的造假事件到我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造假案件,可能看到当今企业造假现象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它使广大公众的投资信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降低了社会公众对业界及资本市场的信任,造成了信任危机,并央及业界与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以致于朱熔基总理提出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作假帐\的重要指示。由此可见,如何加强与提高会计监管、杜绝会计造假已成为当前会计职业界的主要任务之一。
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本文就会计造假的成因及采取的会计监管的措施谈点看法。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
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
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而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就不得不依靠做假帐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人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如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
2、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缺陷\为会计造假成为可能现代产权结构模式的两权分离,产生了以信任为基础,资产所有者以委托方式由选定的经营者代理所有者从事经营管理资产的委托-代理的运营形式。企业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为其代理。以实现出资者资产收益最大化目标来管理企业资产。
企业资产的投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也就是说投资者实际上只享有财产收益权和归属权。企业的经营者虽然是由所有者选择的,但由于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都必须通过经营者的汇报才得以了解,并且企业的许多生产经营管理方案,实际也是由经营者提出,但是经营者不拥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他们的利益必然会与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并发生冲突。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他们就可能利用这种对资产的控制权来通过造假牟取私利。
由于经营者(代理人)在作出有关资源配置的决策方面拥有信息优势和专业能力,投资者(委托人)单纯依靠成本、利润、资本等规范形式难以准确地识别、判断其真实利益,这增加了投资者-外部人对代理人监控的困难。哈里斯-雷斯夫的动态和静态模型也说明了管理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股东的最大利益出发的。这种投资者-经营者利益关系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二者的冲突,使造假成为可能。 3、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有上千万的会计人员,这支队伍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必须加经肯定的。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法规体系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法规、掌握新知识,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塑造会计行业诚信理念。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发布实施后,需要广大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也给会计造假提供可能。 二、对会计造假可采取的会计监管的防范措施 1、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
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凸显出来。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个规范统一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成性。
首先,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严格监督检查,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至致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让造假者损失远大于造假收益,才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2、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
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 (1)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会计凭证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
组成部分,记录着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提高会计信息,为监督检查提供主要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的传递与保管。
(2)健全的账簿制度。在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基础上,健全的账簿制度能确保会计记录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提供完备的会计信息。
(3)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即便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会计实务的程序和方法,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一致性。
(4)科学的预算制度。这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依据。 (5)定期盘点制度它是保证会计信息起初的重要手段。 (6)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可及时发现错弊行为。
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并从源头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
4、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也有一个过程,从造假念头的产生、执行、到假象的出现,中间经历策划者、组织者与具体实施者。而为会计人员又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有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5、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以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承担着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规模与业务种类扩大,应计制会计得到普遍实行,审计的主要目的转变为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而查找舞弊则转为次要目的。注册会计师对查找舞弊职能的忽视,无形中为图谋不轨者创造了实施舞弊的机会,降低了公司造假的成本,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培养其反造假的训练,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诚信理念的塑造。提高执业能力,防范造假者会计造假。 6、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约束高管人员行为
就我国一些公司高管人员会计造假而言,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约束手段还远远不够。尽管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会计造假还是层出不穷,因此应该通过立法将高管人员对其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它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最终达到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单位: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80、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
黄向东
摘要 企业会计报表应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实际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也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进行了初步的会计分析,并试图给报表的使用者一些恰当、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会计报表 利润操纵 会计分析 分类号
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
1、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1.1 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为坏账的话,有人曾计算过,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 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因此,对于由于“应收账款”科目而导致的利润操纵一定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1.2 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1.3 在建工程长期挂帐。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峻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峻工决算,那么利
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1.4 该摊费用不摊。对于企业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2、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 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而且企业和行业不同,磨损情况也不相同,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例如某公司从1995年起对固定资产折旧由加速折旧法改为一般折旧法。折旧方法变更后,折旧率综合下降3%,折旧方法变更增加的税前利润估计约966万元。其实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造电冰箱,电冰箱的升级换代较快,从正确地计算损益来讲,电冰箱生产线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此外该公司1995年销售退回2400万元未在当年入帐,导致销售利润虚增约265万元。以上两项虚增利润之和1231万元,略大于当年利润总额1214万元。也就是说,该公司若在1995年不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将销售退回按会计制度规定入帐的话,公司当年则亏损无疑。
同时,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3、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3.1 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比如吉轻工,1997年主业亏损4292万元,可“庆幸”的是,其在1997年内兼并了长春轻工业机械厂,该厂于1997年11月进行了一项土地使用权转让,净利达5198万元,吉轻工也由此当年转亏为盈,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3%。 3.2 投资收益
我国投资准则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把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当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是对购入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的再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价差收入,以使资本增值。 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峨铁,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