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非首都功能,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未来的北京和雄安令人憧憬。
20年后北京与雄安两个城市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以“双城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
大兴区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1.A (3分)
2.①雕塑(1分) ②政治斗争(1分) ③民俗风情(1分) 意思对即可。 3.D (2分) 4.C (3分) 5.B (2分) 6. D(3分)
7.(6分)(1)特征:①北魏造像艺术主要体现在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②云冈石窟把北魏早期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譬如早期的帝佛合一,粗犷、威严、雄健。③龙门石窟体现北魏晚期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秀骨清相、婉雅俊逸;
(2)影响:①对莫高窟和龙门石窟造像题材的选择产生影响。②对莫高窟产生影响,可以看到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
评分标准:介绍特征,3分(一个特征,2分;两个特征以上,3分)。说出影响,2分(指出一个方面影响1分,两方面2分)。语言,1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D (3分) (⑤将近⑥完成)
9.A (3分) (A.用来 B.成为;替 C. 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 D.它,代词,指书院;副词,难道) 10.C (3分) (浸:渐渐、逐渐 湮灭:灭亡,衰落)
11. (3分)参考译文: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坚守! 评分标准:“倘”“无以”“垂”“何以”“俾”“克”,翻译正确,各0.5分。
12. (5分)参考答案:(1)作者敬范文正公以天下为己任,在归德创建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2)作者敬郑公承袭范文正公的事业,扩大规模,继续培养归德的人才,形成了淳厚的学风勉励了很多学子。(3)作者敬
11 / 15
王公继续沿承二人的事业,督促官员核实书院的情况,将荒废四十年的书院恢复重建。(4)作者认识到书院的重要性:辅佐朝廷,振兴道义培育贤才(5)作者认识到传承善举的重要性:后代人不忘前辈恩泽,并流传后世;(6)作者的家乡情怀,他身为归德人,曾在归德书院学习,弘扬书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1分,答出五点,即可满分。
13. (1)参考答案:能够将知识运用到为政、外交方面。(2分)学习《诗经》是为了实践、运用。(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2)参考答案:学以致用(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A(3分)
15. B(3分)(选C,2分)。 解析:
A、 “风怒号”三字,把秋风拟人化,渲染秋风咆哮。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被卷起层层茅草,烘托出诗人焦急万分之情。
B、夜降大雪,且有“一尺”之厚,有天气寒冷的意思,但谈不上渲染,也不是烘托卖炭翁艰难痛苦。实际上是交代老翁一大早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的背景——天冷是卖炭的好时机。
C、渲染了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景象。“柳色新”三字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但乐景哀情的烘托并不浓厚。
D、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渲染出来了,“使”字的运用,便将“烟波”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16. (6分)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抨击了封建统治者剥削百姓的虐政(1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1分)。
不同点:鲍诗同时抒发了无法施展怀抱来改变人民悲惨现状的郁闷(2分)。白诗抒发了自己不事生产却享受优厚待遇的愧疚心理(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17. (8分)①夜缒而出,②肉食者鄙,③未能远谋,④戎马关山北,⑤凭轩涕泗流,⑥江晚正愁余,⑦山深闻鹧鸪,⑧霾两轮兮絷四马
评分标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8.B(3分)(“与其古海蚀地貌的科学价值”错,文无此意。)
19. (4分)参考答案:使用拟人(比拟)的手法(1分),如“摩挲”“雕刻”“撒”等词语(1分),形象地写出峄山的石头与洞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与剧烈的地壳运动后形成的独特山脉地貌(1分),表达了作者对俊秀、壮美的峄山的赞美,隐含对自然与时间的敬畏之情。(1分)
12 / 15
评分标准:手法,1分;结合文本,1分;写出特征,1分;写出情感,1分。 20. (6分)参考答案:
内容上:引用王尔鉴的诗句,交代了王尔鉴植树造林、造福于民的背景/故事。(1分)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为官者朽与不朽关键在于百姓的口和心的议论。(1分) 主旨上:阐明了为官者“命在养民”的为官之道。(2分) 表达效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21. (6分)参考答案:
文化之味:视为知己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倾其心力歌颂其美。3、4段
壮美之味:时间与地壳变动形成的华丽而千姿百态的石头,遍及全山相互通连的洞穴。5段
仁爱之味(悲悯之味):历经磨难承受人类的伤害却无言地涵容,以浩然之气阔涤低下狭隘的人性弊端。7、8段 为官之味:借邾文公、薛希连、王尔鉴的故事阐明“命在养民”的为官之道。10---12段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以上即可满分。 22. (6分)参考答案:略 评分标准: (1)贾探春
①关于贾探春的评价,如:敏,兴利除弊,雷厉风行,义不避亲等。(词意说得通,1分) ②写出与评价的词语准确对应的情节。(2分)
能给出相关的理家情节,但是与评价词语不对应,也给1分。 (2)王熙凤
①关于王熙凤的评价,如:严厉,独断,令行禁止,假公济私等。(词意说得通,1分) ②写出与评价的词语准确对应的情节。(2分)
能给出相关的理家情节,但是与评价词语不对应,也给1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10分)
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二类卷(5—7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24.(50分) 第①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13 / 15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一类卷 (42—50分)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二类卷 (33—41分)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三类卷 (25—32分)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四类卷 (24—0分)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第②题
类别 评分要求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一类卷 想象丰富合理 (42—50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二类卷 想象合理 (33—41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14 / 15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7分以上。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评分说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7分以上。 想象较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四类卷 (24—0分)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附录:文言文译文 重修书院碑记 明 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文公来到归德郡任太守,第一次与博士弟子谈话,就询问本郡的政务中什么最应该优先关注的。博士弟子回答道:“归德郡有范文正公书院,之前有太守郑公曾经继承范公的事业,并且扩大原有规模,以培养储备归德郡的人才队伍。有号舍供居住,有田地供食物,定期考试。这些措施推行很长时期,归德这地方的名公巨卿,很多都曾在书院里学习,后来走出书院成为当政者,这样的现象没有中断过。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美德兴盛。如今虽然书院已停办,可是讴歌颂扬思慕郑公的恩惠的人,数十年不衰减。我私下认为辅佐朝廷,振兴正道,培育贤才,本郡的政务,应该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公曰:“博士弟子所说很正确,总共书院的屋舍者多少间?其中被侵占而有人住进去的有多少家?供应书院粮食的田地有几处?原来负责的官吏依靠这田地租税收入多少年了?考试选拔读书人的日期是哪一月哪一日?规章的讨论,具体并且重要的有哪些?督促相关官员将准确信息交付博士弟子汇总掌握。”从郑公离开归德,书院停办,将近四十年,燕山文公这一下子就恢复起来,太伟大了!
博士弟子因此说:“这样的举措不可以没有记載的文字。”谨按:创设书院,从宋代范文正公开始。范文正公作读书人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他后来主管大政不久,没能完全完成他的大业。但他在任上所操办所安排的事务,大多宏大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即如他在归德做官那样。这之后归德有书院,他就地培养选拔人才之心意,这怎么可一日废止呢?范文正公离开归德,接替他来归德做官的,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以致于书院渐渐就没灭了。经历宋,经历元,到明万历年间,才有郑公再次倡导力推重办书院,那时的人亲身感受郑公的恩泽;直到现在,那些能说出郑公当时办书院事务的遗老,还造访书院遗址,仰头叹息,不忍心离开。难道人情本来就是迁就近期遗忘远期吗?还是能继承范文正公留下的事业,即使遭受兵火丧乱的灾难,书院不至于消亡,其实是郑公的中兴之力?既然这样,那么郑公留下来的事业,又难道能不期待后来人吗!
天下法令体制,每代都有更替变换,只有学校礼乐诗书之事,开国国君都最终没有改变。创设书院,与学校相补充,是王化的根本,是形成人才辈出盛况的途径,这确实不能一日荒废。可自范文正公创办书院以来,上下千百余年,其间创而建,建而中兴者,仅仅是范公、郑公,及继郑公之后的王公,三人而已。既然这样,那么政事的兴办荒废,难道不看掌政之人吗?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有所坚守!
王公说:“博士弟子说的很有道理。应该为此树立一块石碑。”并且嘱咐我写这篇记。哎呀!我期望长久守望故乡这片土地,哪敢推辞呢!
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