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夏寒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将历史地落在他们的身上。因此,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多方支持,既要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坚持长期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主体工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学生在校时期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未成年人的分布来看,未成年人的主体在学校;从生活时间分配上来看,未成年人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从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发挥的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显得致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教师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教师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这不仅表现了社会对教师把受教育者塑成具有美好心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人才的期望,而且深刻体现了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的高尚道德内涵和育人技能。说得通俗点,就是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纯“教书匠”,不能只会传授学科知识,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能够真正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誉的并非多数,而重智育轻德育,甚至潜意识里缺乏德育观念的不乏其人。因此,学校要在德育为首的大环境中,还须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重树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打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老师的育人技能。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语重心长地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题的教师,做发育人工作,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其本质所在。用一位纳粹集中营的的幸存者,后来当上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的话说:“教师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而应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耐心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还应具有疏通学生思想问题,纠正学生扭曲心灵等方面育人技能。
教师育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一是师范类院校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其“为人师者,先正其身”,并组织他们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育人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三是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个案研究、德育教研论文的撰写及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四是让每位教师都负责一至二名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让其在实践中摸索、提高;五是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是切实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按照学校德育全程化、全员化的要求,各科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德育元素,并把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的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丰富,而且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能力等都在丰富多彩的学科学习中得到发展,积极拓展德育教育的新层面、新途径。如语文课教学要努力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学生作文写作,通过了解祖国灿烂文化、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生物课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知识,在正确认识动物的同时,学习动物身上所表现的人性化优秀品质,如狼的团队精神,狗的忠诚等。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教师在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时要注意渗透性、示范性,即在教师的讲授内容中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渗透,不能牵强附会,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从各学科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优良的道德素质。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发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助推力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到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有助于塑造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其次,校园文化中的社团活动可以发挥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所含内容多、涉及面广,要突出其特色,取得实效,应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建设。
一是抓物质载体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要通过校微、校歌、校服、校树、校训和校园宣传栏以及校园环境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要让学生耳濡目梁,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等,增强学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抓活动载体建设。通过提倡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体性德育教育活动,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
为契机,以爱国教育为主题,以传统教育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情景。例如:组织军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成立文艺、体育、科研兴趣小组,文明性的学生活动社团;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构建系列活动体系;组织诗歌朗诵、辩论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社区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对于愉悦学生身心,丰富学生生活,增强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在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其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非通过学校的努力所能改变。学校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并通过加强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形成两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打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根基。
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家长自觉担负起培养未来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并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上课、听专题讲座、宣传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等形式,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强化教育效果。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时常保持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往来。学校要经常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召开家长会或文字通信等方式,及时向家长介绍孩子的进步和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农村地区可以把“家长会”开到乡(镇)政府甚至开到村委会,做到不疏忽、不遗漏,保证联系的畅通,不留死角。三是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真实反映问题,并注意反映问题的方式和策略。向家长反映其孩子的问题,要讲究艺术性,不能把反映问题变成“告学生的状”、“数落学生的不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家长,与家长达成共识,相互合作,共同教育,发挥双边的协同作用。
总之,学校要不断创新教育机制,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注渠道作用。但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取得持续、稳固的效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个重要环节要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在教育实践中,要以学校为龙头,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整体合力,稳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