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星系群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取得重要进展
星系群是同一系统的星系集合,它和宇宙学结构形成理论中的物质分布单元--暗物质晕--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研究其特性对了解暗晕的特性、星系在暗晕中如何形成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暗物质晕的物理特性,项目组发展了一套基于暗晕的自适应星系群寻找方法:借助暗晕的特征半径(垂直视线方向)和特征运动学尺度(沿视线方向--由于星系的本动速度会引起红移畸变效应)来寻找星系群。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星系群使得我们从观测上直接测量暗晕占据数、条件光度函数、可靠重构物质密度场等成为可能。
项目组在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自适应星系群寻找方法,并应用于2dFGRS[他引65次];(2)直接从2dFGRS星系群中测量了可作为研究星系形成过程的重要判据的暗晕占据数[他引69次];(3)建立了SDSS-DR2星系群表,从中发现了星系颜色、恒星形成率、形态相对暗晕质量的依赖关系[他引161次];(4)通过对不同暗晕中星系颜色双峰分布的研究,评判了当前半解析星系形成模型在气体剥离和AGN反馈处理方面的不足[他引67次];(5)建立并向国内外同行公开释放了SDSS-DR4星系群表,目前已被20余个研究团组采用[他引73次];(6)从SDSS星系群中实测了条件光度函数、化石星系群的比例等[他引39次]。
除了以上的主要成果外,项目组还获得了一系列暗物质晕中: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光度、恒星质量、颜色、结构、运动学特性等的分布测量;进而探讨了星系形成过程中产生这些观测特征的多种物理机制。这些直接测量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分别探讨中心和卫星星系的形成历史、卫星星系对中心星系演化的贡献等。在2005-2010年间,项目组在美国ApJ、英国MNRAS等权威天文学杂志发表了43篇SCI文章;这些论文被他人引用1100余次。最后,图1显示了最新的SDSS-DR7星系群和ROSAT X-射线星系团的交叉证认情况,相关星系群表、X-射线星系团表将在近期公开释放。
图1:SDSS-DR7星系群(质量>1013h-1M⊙;黑点)和ROSAT X-射线
星系团(红点)的交叉证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