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设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枣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七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尘塞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本课还 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
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难点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形象,避免枯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图示法演示相关图片。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能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工具,并了解其用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断(音乐、视频均可)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这段戏曲吗?
回答:(齐声)喜欢。
过渡:我留意到其中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唱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唱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及“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1:请说出与中国古代农业有关的神话传说。 师生互动:神农氏的传说等(学生充分发挥)。 多媒体展示资料及神农氏插图:
《庄子?盗跖篇》日:“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易?系辞下》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过程评价:中国古史中的“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产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最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板书)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过渡: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原始农业产生后,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板书)1.刀耕火种
问题情境2:有谁知道成语“刀耕火种”的意思吗?
师生互动:刀耕火种指的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
过渡:那么,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番。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片。
云南独龙族人在砍伐森林,准备火耕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 回答:这两幅图片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情景。即: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清除山地上的杂草,然后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进行焚烧。最后,人们就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
总结:不错,是这样。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
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两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得到印证。相传“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就是放火烧山,“柱”实际上是挖洞点种的尖头木棒——后来发展为木耒。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个相互连接的主要作业,不过被传说人格化了。
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了所谓的“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
(板书)2.石器锄耕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骨耜
耒、耜就是我们祖先在“耜耕”阶段用于松土的农具。耒就是削尖的木棒,后来发展为双尖的木叉,再后来单尖的耒又发展为一种形状类似于铁铲的木耜,接着又有了和石耜。
问题情境3:“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