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题型之一,是学生考试时感到棘手的一种题型,是材料解析题迷你版的“改头换面”,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题型解秘】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通常是由一段材料(文字、图画、图表等)与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题型类型:分为文字材料类(为三类:一是典籍报刊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刊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材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学传说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歌谣、楹联、传说等资料中选取的文字材料。三是考古发现类。)、数据图表类、图像类(漫画类或历史人物图像、地图)以及文物材料类等,考查角度多,涉及知识面广且深。题型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题干中引入材料,创设新情境;另一种是备选项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根据题干要求进行选择。题型特点:史料来源渠道多;知识覆盖面广;注重对历史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题目形式多样,因果式、否定式、分析式、比较式等各种类型;题目的综合性大大加强;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综合能力考查。 【答题指导】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⑴提取信息:阅读题干,住关键词,排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⑵转换信息:据题干情境,“挂钩”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⑶整合信息: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这类题目解答一般主要用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转换法等。【 关注“六注” 】注脚注定注入注眼
关注“六注”:⑴注重把材料全部阅读完,再决定取舍。⑵注目材料的核心思想,即用“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题眼”。⑶注视材料的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地点及其他信息)。⑷注记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⑸注意找出材料在做题中价值:一般有三种情况: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三种情况,区别对待。⑹注思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考场破题】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破题1】文字材料类--(2016年高考海南,10,2)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目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破析】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民主。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提取信息:公民大会可以不听取6位将军的申辩,就可以判处他们死刑。转换信息: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利无法受到制约,其决定具有至上的权威。整合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雅典掌握司法权的是陪审法庭,故A项错误;被告人拥有法庭申辩的权利,公民大会可以不听,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的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B
【破题2】文学传说类--(2016年高考浙江,17,4)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破析】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提取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转换信息: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整合信息: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
【答案】C
【破题3】文学传说类--(2016年高考新课Ⅱ,32,4)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破析】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提取信息:据题干可知:雅典民主已成为一种强制行为,人民必须参政议政,否则会受罚。转换信息:这与教材所讲的雅典民主特点人民主权相吻合。整合信息:这也说明民主参政是一种义务,故选C。
【答案】C
【破题4】文物材料类--(2016年高考新课Ⅰ,30,4)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破析】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提取信息:据题干可知: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考查了抗日战争相关内容。转换信息:特别把 “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与教材国民党专政相一致。整合信息:由此可见,材料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 项。
【答案】D
【破题5】数据图表类--(2016年江苏高考,9,3)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1894 1900 1905 1910 1914 英国 69.49 62.99 55.71 50.89 48.31 日本 6.26 11.20 14.04 16.14 20.39 其他国家 24.25 25.81 30.25 32.97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破析】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提取信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转换信息: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整合信息: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A
【破题6】图像类--(2015年课标Ⅰ卷,32,4)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破析】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提取信息: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转换信息: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整合信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
【答案】C
【破题7】典籍报刊类--(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破析】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商帮是
明清时期形成的,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答案】B
【破题8】典籍报刊类--(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破析】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根据“18世纪中叶”可知此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属于虚君没有实权。根据材料“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从法律层面上讲国王有拒绝议会参与的权力,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家并不干涉议会的工作,这说明国王在政治生活中只具有名义上的某些权力而已,故D项正确;光荣革命以及《权利法案》的通过之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这一成果并未受到挑战,故A项、B项错误;根据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无力掌控内阁,故C项错误。
【答案】D
【破题9】文字材料类--(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破析】本题为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秘经“三信息”。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通读材料我们可知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等权力较大,这说明皇帝的母系亲属地位较高,故C项正确;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况且两汉时期,抑制相权多通过设置中朝、设置尚书台等政治手段来完成,故A项错误;;“家天下”多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