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初一语文】第8讲 作文谋篇布局(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8讲 作文谋篇布局

1

概述 初中语文 通用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初中一年级 120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知识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作文谋篇布局

学会安排作文的材料,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

分析例子,根据主题需要、根据素材,灵活运用布局谋篇的方法。 对学生的作文布局谋篇进行点评分析,进行升格训练。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记叙文写作的谋篇布局。作文的结构,相当于一个人的骨骼,起到支撑作用。结构清晰,能很好地将作文中心呈现出来;结构精巧,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在考试中,结构亦能将一篇作文提升档次。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 写作文比较随意,没有谋篇布局的概念,往往想到哪写到哪,导致整篇作文层次杂乱,从而影响到主旨的表达。

2. 部分学生能考虑到作文清晰的结构,但不会设计巧妙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建议】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如果你疏于配齐、锻炼文章的“骨骼”,就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文的谋篇布局。 二、知识讲解

2

知识点1 常见的结构问题

1.结构不匀称,比例失衡。

作文结构失误,最普遍的就是“三段式”:不起眼的开头+臃肿的身材+小小的结尾。如此比例失衡,呆板傻气,让阅卷老师啼笑皆非。当然,也有头重脚轻造成的比例失衡。有些考场作文开头语言形象生动,其中还不乏充满诗意的词句,但由于文字过长,挤压了文章主体的位置,造成文章主体无法展开,只好匆匆经营后草草结尾。还有考生把大段原材料或作文的提示语全部照搬,开篇便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忽视了文章的整体布局,造成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的后果。

我们要了解记叙文常见的结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缺少通盘考虑,逻辑混乱。

有良好写作习惯的考生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整体构思,一般都会在审准题目之后,在草稿上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如何开头,怎样结尾,选择哪些素材,哪里主哪里次,都会精心考虑,然后便可以一挥而就。有些考生虽没有列写作提纲的习惯,但事先会打好腹稿,“写什么”和“怎么写”心中有数。

然而,许多考生没有动笔之前先进行整体构思的习惯,往往是提笔就写,想到一点写一点。有时写几句就写不下去了,有时写了一段又去掉重来。大多的考生在开头都还能围绕着中心写,写着写着,中途就岔出了别的话题。这样的作文,从内容上看,多数都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有的考生不尊重客观事物的固有逻辑,导致言之无序,思路不明晰,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会被归入三类文、四类文之中。

3.情节没有波澜,一览无余。

作文少有故事情节摇曳多姿、细节刻画细腻精彩的,不少记叙文都日趋散文化。这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它掩盖的是学生构思能力的弱化,刻画人物水平的虚化。一言以蔽之。它折射的是学生群体思维的懒惰。

生活处处有矛盾,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会产生。只要你留意生活中的矛盾,在作文中如实地表现,文章情节就一定会顾盼生姿。

“文似看山不喜平”。构思中,别出心裁地制造一些出人意料的突变情节,可使文势产生腾挪跌宕、波澜起伏的魅力,在短短的600字中,就能给人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感,从而激发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其中,欲扬先抑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波”,激起人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面对作文题,不妨先问问自己,是采用倒叙、插叙,还是运用悬念法,推迟亮出底牌?多思考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能找到产生波澜美的办法。

4.忽视过渡照应,难于理解。

过河要架桥,文章需过渡。离开了必要的过渡,段与段之间就会脱节;而过渡巧妙,则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

3

一般说来,在从一层意思到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在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在由议入叙、由叙转议的变换处,在倒叙、插叙的起讫处,都必须有过渡,否则容易造成文章思路不连贯,行文不通畅,情节突兀、生硬,令人费解。还有些考场作文,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就没着落了,在后面出现的内容又不见前面有所铺垫,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也很可能缺乏过渡造成的。

知识点2 记叙文结构的一般要求

【教学建议】

作文结构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一)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 (二)结尾

结尾与开头一样,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选择结尾,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 (三)过渡与照应

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段落,保持内容单一性和功能的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

1.过渡

所谓过渡,实际起的是一种“粘合”的作用,它使文意不同的两个层次间前后紧密联结,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这种“粘合剂”,可以是词、句或段,它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

(1)词语过渡

当文章上下层次的内容比较单一,两层的意思相近时,或两层的意思转换、跳跃不大的地方,可用过渡词或者词组。例如:时间转换用时间词,地点转换用方位词,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表示结论的用“由此可知”、“可见”等,表示因果关系的用“因为”、“所以”等,表示总结的用“综上所述”、“总之”等。

(2)句子过渡

当上下两个层次内容比较复杂,层次跟层次之间意思有较大转换或跳跃时,可以用一个较简单的句子过

4

渡。

(3)段落过渡

当两个层次的意思相隔很远,有着很大的转换或跳跃时,就应该用过渡段。过渡段虽然自成段落,但一般是句子不多的小段,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短句子。

2.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四)要注意详略得当

文章的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例如:写与好友的一次争执,争执的具体过程要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可以略写。

知识点3 记叙文结构升级

【教学建议】

要想在写作文时快速地设计出巧妙的结构,就需要在平时学习并积累一些精巧的结构方式,熟练地加以运用。下列方法,可用来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

1.一线贯穿。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

2.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3.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4.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5.三水并流。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

6.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7.一波三折。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8.首尾出彩。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

5

4n11y9ljv64mn0g1mmp04oweh0q6fq00oh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