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
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2
选项:B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例;12题选项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原文::原文中讲到法律有人定法和非人定法之分。人定法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自然法和物质世界的法律则不是。这题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2题选项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原文:,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第12题C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此项强加因果。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例: 12题C项: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原文: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12题B项: 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强加因果)
3
原文: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例:第7题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原文:。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例:第12题E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原文: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 7.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例:《阅读可以个性》中第12题E项“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因此完全可以凭兴趣决定读什么和怎样读。”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例:《阅读可以个性》中第12题C项: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原文:文章第三段强调有了阅读的内在感应——“热爱”,会产生阅读的“迷狂”,从行文看,这是指并不多见的一种可能性,而本项的表达太绝对化了。
9、混淆程度深浅
4
例:《阅读不应失“重”》第13题C项:“无用”阅读是人类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无用”阅读。
原文:“无用”阅读有时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选项将“更高”说成“最高”,显然混淆了程度。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例: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选项:第12题C项“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原文: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
根据上下文,“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念”,而不是“太极图”。这里犯了张冠李戴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例: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2004年湖南卷)
原文: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 选项: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注: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