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半夏产量不稳定原
因及应对方法
半夏主产区为甘肃西和县、清水县,产量占在全国的70%以上,副产区有贵州、四川、湖北、山西、河北、江西、重庆等地区。野生半夏资源,是主要的种苗供应保障,主要分布于在四川西充、湖北荆门、重庆垫江等地区。半夏中期生长良好,但是收获时为什么没有产量或产量低?
一、种质优良是关键
人工种植半夏的种源是用半夏球茎(鲜品半夏)做种,但是,不是所有地块中所产的所有半夏球茎都能做种茎用的。用带有病菌的半夏球茎做种茎,能使所有种植地块迅速传播病毒病菌和腐烂病菌,可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不选育良种,年复一年的无性繁殖,引起了半夏品种的严重退化,抗病害和免疫力降低,造成产量的逐年下降,用大小不均的半夏鲜统货做种茎,出苗生长不均匀,用种量大,增重系数降低,浪费半夏市场资源。狭叶型的比宽叶型抗倒苗、抗高温、抗强光、抗病害能力强,优质高产。
1、种茎不可带病菌
半夏种植中,块茎腐烂病发生相当严重,也是目前人工种植半夏的瓶颈,一旦发生,无法根治,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整个地块,使整个地块半夏块茎中都带有病菌。尽快刨收后,立即外皮干燥并放置在温度低的环境条件下,块茎内的病菌处于休眠状态,不会继续腐烂蔓延。如用此块茎做半夏种茎种植在地里,其温度、湿度等条件正适宜病菌的生长,会很快蔓延繁殖,最后遍及整个地块,造成绝产。半夏球茎内部有无病菌,单用肉眼无法从外表看到,又没有条件进入
实验室进行球茎检测,所以,只有半夏种植者自己知道,自己所种植的半夏上年是否发生过病害,只要发生过腐烂病的地块,地块中所产的半夏块茎内部都带有病菌,不能做种。但是目前好多药商,看到半夏块茎做种茎的商机,全国各地收购半夏鲜货做种茎低价出售,药商不知道所购买的半夏内部是否有腐烂病菌,药商不知道,购买所谓半夏种茎的药农就更不清楚了。带菌种茎播种在地里,等到后期出现了腐烂病,半夏块茎会逐渐变为空壳,随之分解到土壤中,没有产量时,药农才无奈抱怨半夏苗期生长很好,怎么邪门,收获时没有了,就有“半夏跑掉了”的说法。
2、品种退化影响产量
另据调查,山东高密、临沂,甘肃西和、清水、宕昌、武都等其他主产区单产上现有不同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追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半夏年复年的无性栽培,引起种性的严重退化,抗病害、抗高温、抗强光能力逐渐减弱。品种退化影响产量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种茎分蘖能力降低。优良无退化的半夏种茎,种茎大小直径1厘米的,生长60天,自身能分蘖3-5个叶茎,也就是第一代能形成3-5个珠芽;种茎大小直径1.5厘米的,生长60天,自身能分蘖5-7个叶茎,也就是第一代能形成5-7个珠芽;这些叶茎上的珠芽生长一个周期后,每个珠芽与母茎一样再分蘖生长3-7个叶茎,形成3-7个第二代珠芽;以此类推,从4月生长到10月份,一般播种一个半夏种茎能完成2-3代,可分蘖叶茎和形成珠芽10-30个,也就是说,播种
一个半夏种茎,生长1年,从个数上可以增加10-30个。但是,近几年笔者实地对多个半夏种植地块调研查看,发现普遍存在块茎分蘖减少,一代叶茎和珠芽分蘖1-3个,大部分二代珠芽长成的块茎只能分蘖1-2个叶茎,并且叶茎细弱,倒苗严重。
块茎个体增重减少。种茎和珠芽膨大增重系数是影响半夏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1厘米大小的半夏鲜块茎,重量大约1克,大小3厘米重20克,重量相差20倍。优良无退化的半夏种茎,从播种到收获,正常情况下自身可以从1厘米自然膨大到3厘米左右,所形成的珠芽膨大系数也是如此。如果能有60%的种茎和珠芽能膨大到2-3厘米大小,那半夏产量计算可知。从近几年收购半夏情况看,个体大小一般都在1-2厘米左右,大个头很少。
3、中小块茎做种茎最适宜
种植半夏所选用的种茎应该为中小型半夏块茎,直径在1-1.5厘米之间。这些大珠芽或小块茎,年轻旺盛,即具备一定的分蘖系数,又具有单个体充足的膨大空间,还很少带有病菌,用种量少,每公顷用种茎900千克即可。更重要的是,这些珠芽或小块茎,由于大部分没有过生根发芽的过程,其外皮的保护层没有破坏,土壤中的病菌不容易浸入,抗病害能力强,前期湿度大也不会发生腐烂病。1.5厘米以上的大块茎做种,每公顷需要2250-3000千克才可以,膨大系数小,自身增重有限,块茎外表保护层破坏,病菌很容易浸入,易引发腐烂病害。小于1厘米的珠芽做种,虽然用种量更少,但分蘖系数低,根系不发达,当年产量也不高。
二、选择最佳播种时间
半夏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均可生长。南到广东,北至吉林,西至西宁,东适山东。为了最大限度增加半夏的生长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地区,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无霜和霜期较短的南部省区可选择晚秋或冬季栽培;黄淮地区最适栽种时间是2月下旬至3月上旬(雨水至惊蛰);西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栽种时间可适当向后推迟。总之,半夏各省区选择最适宜的栽种时间,当地实际测量,在5厘米的地温稳定在5-7℃,为最佳播种时间。尽早播种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使半夏叶柄在土中横生并长出珠芽,在土中形成的珠芽个大,并能很快生根发芽,形成一棵新植株,繁殖系数增加,是半夏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三、田间管理是根本
温度 平均地温在10℃左右时,半夏萌发出苗;平均气温达15-27℃时,半夏生长最茂盛。在我国部分地区,7月中旬开始,随着梅雨季节的结束,气温上升,最高温度经常超过35℃,半夏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没有遮阴条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继枯萎,形成夏季大倒苗。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定技术措施降低温度(地温),采用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当地条件选择,一般采用傍晚浇井水最实用,既降温,又保湿,增产效果明显。
光照 半夏的生长周期中对光照要求不一致,生长前期的春季由于温度低,光照弱、雨水相对少,半夏生长需要光照条件;生长中期的夏天温度高、光照强烈,这段时间只有在有隐蔽的条件下,才能正
常生长;进入生长后期的秋季,由于日光强度逐渐减弱,温度逐渐降低,再加上雨水较多,土壤和空气湿度大,所以又需要光照条件。根据以上半夏特性,采取夏季遮阳措施,可有效减少倒苗率,增加生长时间,适龄的果树套种半夏,小麦、大豆、芝麻、棉花、豇豆等高杆农作物间套半夏,在半夏行间覆盖麦秸等,都能遮阳和降低阳光的直射。
水分 半夏喜湿润,怕干旱,但也怕水涝。无论什么时间栽培,在第二次耕地前,只要土壤干旱,就要浇一次透水,以利出苗;出苗前后不宜浇水,以免降低地温;除去地膜后,要根据土壤湿度情况,灵活多次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松土保墒;进入6月或小麦收获后,正是块茎、珠芽膨大期,温度升高,需水量也增大,更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疏松,这个时期可在地面撒施一层薄薄麦秆、麦糠或树叶等叶片,可保墒和降低地温,对防止半夏倒苗起到重要作用;夏至以后,温度高,光照强,干旱时只能小水勤浇,保持土壤见湿见干,避免大水漫灌,更不能地块积水,若雨水连续过多,应及时利用排水设施彻底排水,避免因田间积水或土壤超饱和,引起块茎腐烂病的发生。处暑后至收获期气温逐渐降低,光照渐弱,可根据天气降雨情况,在土壤不干旱的情况下,减少浇水次数,保持土壤湿润疏松。
肥料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句农谚更适用半夏种植。半夏根浅,吸收肥料能力差,其生长、分蘖和块茎膨大,需要较多的有机肥,所以,优质充足的有机肥对种植半夏产量影响很大。除每公顷施足45000千克基肥外,在其生长期也要注意加强追肥管理,在半
夏生长过程中,一般应追肥四次。另外,在半夏生长中后期,结合杀菌治虫,每10天根外喷施一次0.2%磷酸二氢钾或三十烷醇等叶面肥,增产效果较好。
四、病害防治是保障
半夏猝倒病。近几年种植研究发现,此病在人工种植半夏中,是最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原因正在研究观察中。在高温雨季、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最易发生,特别是在通风透光较差时,发病重。发病初期叶和叶柄上出现绿色不规则病斑,随即病斑色泽加深,患部变软,叶片似开水烫过一样,呈半透明状下垂,相互粘在一起。此病发病急,传染快,一经发现,很快蔓延,治疗麻烦。整个地块的土壤和空气中散发出很浓的腥臭气味。
半夏病毒病。病毒病的发病根源主要是由于蚜虫、灰飞虱传播,蚜虫可传播黄矮病毒,灰飞虱可传播丛矮病毒,特别是靠近路边、沟渠、河堤、麦田、棉花、菜园的半夏地块最容易传染病毒病,所以,提前防治蚜虫、灰飞虱,以及连续阴雨天过后,及时喷施杀菌农药预防病害,是从根本上杜绝病毒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技术措施。
半夏腐烂病。此病在高温、雨季、土壤湿度长时间过大、块茎和珠芽的膨大期发生。此病害是目前人工栽培半夏最常见、难治疗、危害大、范围广的病害,要注意防治,不可马虎。
半夏种植要获得优质稳产,首先要具备适宜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要选择肥沃、疏松、中性的壤土或沙壤土,有灌溉水源和排涝设施;慎重选择无退化、无病害、大小适宜、品种纯正的优质半夏球茎做种
茎,把每年进行良种选育工作作为重点;施入足量的经过发酵好的优质农家肥做基肥,并且生长期间多次冲施,保障半夏块茎膨大对肥的需要;做好半夏整个生长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无病先防,防治结合;根据种植地区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不断总结完善半夏规范化种植管理技术,探索并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半夏规范化种植管理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