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课题申报范本:4132-《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跨越教育的空间边界、形式边界、机构边界、时间边界的小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和,其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突破现有课堂边界、学校边界的限制,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线上线下无边界学习、学校内外无边界学习。本课题的提出主要源于以下思考:1.【打破时空边界开发课程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写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学校、念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微型无边界微型课程开发,既能将社区资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还能有效吸纳社区中的人力资源,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和课程学习形式。2.【打破时空边界开发课程是“过程导向课程观”的具体实践】过程导向课程观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学习来掌握融于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课程观。应用过程导向课程观,课程设计就会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强调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循序渐进的项目来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实现自我监控学习,这也是我国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理念。3.【打破时空边界开发课程是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的重要渠道】 如何让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在现有的教育领域落地生根,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界的共同课题。本课题研究将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无缝对接,打破学校内外、学习时间界限开发微型无边界课程,可以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帮助学生在远程化、多媒体化、体验化课程中、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4.【打破时空边界开发课程能推进本区学校课程的开发、丰富学校校本课程内容】学校课程建设是我区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我区小学校本课程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由第一阶段依托学校特色、教师特长的零散开发,到第二阶段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和设计,课程体系架构逐渐明晰。但这些课程都是由学校单方面开发实施,未能发挥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这些课程也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本课题研究,不仅能丰富我区小学校本课程内容,更能促进课程的社会化、系统化。 二、课题界定 【无边界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而开发的一种打破学习内容界限、学习场地界限、学习方式界限的活动的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微型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以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具有课程编制灵活、设计自主、贴近学生、主题小、内容少、施周期短的特点。大部分微型课程都是结合现实、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开设的。其优势是能就地取材,形式多样,开发、使用上更有便利性、适时性。【本课题所研究的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主要是指打破校园围墙边界,将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效融合而成的一种学习场地无边界、学习内容无边界、学习形式无边界的系列半独立单元小课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无边界课程的研究 2000年,英国大学副校长与院长委员会和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在《无边界的教育业:英国的观点》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无边界教育”,并把“无边界”界定为跨越教育传统边界的那些发展。自此以后,关于“无边界课程”的研究日见增多。 问题主要有:1.【无边界课程的宏观研究】此类研究集中在无边界教育和无边界课程的意义、所需要的条件等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的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了“无边界高等教育”的概念,用以解释国内外各种教育空间、教

育形式、教育机构之间的渗透和跨越。美、英等国家无边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育机构的无边界、学生的无边界、课程的无边界等方面。2.【无边界课程概念辨析】对于无边界课程的内涵界定比较多,多数观点为:“无边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它所强调的是学习内容无边界、学习方法无边界、课堂模式无边界、教师教研无边界,成全学生发展的诉求。无边界理课程理念还衍生出了“无边界课堂”——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学科渗透和融通、促成思维跨越和创新,进行资源重构和整合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样式(《上海市铜川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从“无边界课程”到“无边界课堂》)3.【无边界课程的构建形式和实践研究】无边界课程在我国的构建大概存在两种形式,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无边界课程构建形式,一是以区域内小学形成教育集团的构建方式。具体做法有,打破年级间纵向边界,实施单学科统整;打破学科间横向边界,实施多学科统整;打破学校内外边界,实现多资源统整;打破教师间的心理边界,实现人本化管理。4.【无边界课程的相关政策】《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从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等十个方面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标准。在“绿色指标”背景下,打破学科的壁垒和间隔,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无边界”教育成为新的探索方向。(二)关于微型课程的研究 微型课程是美国阿依法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成为课程开发的一种新趋势。在知网上以“微型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迄今为止相关文献达147篇,涉及的问题主要有:1.【微型课程的宏观研究】主要是关于微型课程实施的意义、变革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微型课程的价值探讨以及计划设计的学习理论支撑。国内主要是关于微型课程意义、特征的探讨。2.【微型课程相关概念辨析】微型课程这一术语是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次提出,而对其概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理解不尽相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Shanti Divaharan教授与Philip Wong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转自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5.11)袁志芬则将微型课程理解为一种概念系统,“微型课程包含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并将微型课程和微课程、微格教学进行了明确的概念区分,还认同微型课程从属于校本课程。(《微型课程概念辨析》,《当代教育科学》2014.09)尽管论述角度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类别是校本课程,开发驱动力是学校和师生发展需要,开发主体是教师,开发和实施属短程性质,因此,我们将微型课程界定为:是以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为主要形式,以主题小、内容少为主要特点的,既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又可以及时反映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课程。3.【微型课程的类别与操作策略】微型课程自1986年由许明在《外国中小学育》引入之后,我国的高中和大学及职业院校首先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随后基础教育领域也进行了探索,如关于微型课程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如曾文婕,2009.02;袁志芬,2014.09)。学科型微型课程建设成果较丰富,如高中化学微型课程的编制,小学习作微型课程的设计(如胡慧等,2016.11;刘冰,2017.01)。微型课程类别众多。既有学科微型课程,也有德育类,还有活动类。研究微型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如冯恩洪主持的上海建平中学的微型课程研究。(三)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无边界课程开发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关于无边界课程开发的研究多是基于国家课程,打破时空边界突破线上线下界限的信息化学习课程,打破学校和社区界限的课程还不多。具体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基于无边界课程的特殊性,它多以微型课程的形式存在。目前对于无边界课程的研究,多处于一种自然开发状态,对于无边界课程的微型这一特殊形态没有深入的探讨。2.国内关于无边界课程的研究受学科影响还较大,多是打破学科边界的课程开发,课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将其放在打破时空边界的信息化无边界课程和打破区域边界课程的研究还处于基本很少。开发主体多局限于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忽视了校外的各类资源。3. 对于如何规范、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还提得很少,对于保障课程实施的长效运行机制建构的研究还不多,课程构

建还没有形成系统结论。4.如何对无边界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课程评价方面,目前的国内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本课题将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打破时空、打破区域界线的微型无边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具体方法、建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线上线下无边界学习、学校内外无边界学习,为其他学校开设同类课程提供借鉴和帮助。

四、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1.打破时空边界的课程落实现代课程发展的要求 现代课程论告诉我们,课程与社会发展要相互促进。当今中国发展迅猛,要求学校的课程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生活。本课题研究的微型无边界课程,其打破学校和社区界限、编制灵活、开发难度小等特点,正利于及时将社会发展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因素开发成课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通过观察、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和知识。2.以灵活的微型无边界课程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将实现课程媒介现代化,打破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界限;课程性质个性化,打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界限;课程目标全面化,打破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界限;课程结构微型化,让学生实现无边界学习。在跨时空的学习中使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3.以区域合作开发促进本区学校课程体系完善 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基于区域合作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这种新形式,将充分发挥区域教科研部门的力量,实现社会与学校合作、专家与学校合作、学校与学校合作。该研究不仅能丰富我区小学校本课程内容,更能促进课程的社会化、系统化。

【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1.后现代课程观2.建构主义理论)

二、研究目标 在明确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确立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框架,建设与课程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包,提出该课程的实施策略和运行机制。

三、研究内容 1.无边界课程内涵的研究(1)掌握当前无边界微型课程的相关理论,熟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动态,形成综述,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研究微型无边界课程的内涵,探讨该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开发实施原则。2.微型无边界课程实施的需求与基础调查(1)设计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和需求,了解现行课程的问题和弊端(2)设计访谈提纲,对教师、对学校周边的社区进行访谈,了解打破信息化学习边界、学校与社区边界课程开发的基础。3.微型无边界课程构建研究(1)探讨“微型无边界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2)依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研究该课程的课程框架结构,编写操作文本。初步设想为四大类课程:一是社区人力资源课程;二是社区物质资源课程;三是社区地理环境资源课程;四是社区文化资源课程(3)借鉴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研究该课程开发的路径及教学策略,撰写相关教学案例、收集典型课例,并整理成集。(4)研究该课程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整合并形成与课程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包。(5)研究课程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是用课堂教学评价表,重点研究评价指标如何体现无边界课堂的特点。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是研究评价的工具,以及这些评价工具的操作方法。4.微型无边界课程运行机制研究(1)探讨OTO的无边界运行机制OTO,即线上到线下的双向学习,探讨此学习方式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策略。(2)探讨区域联动——校本实施的无边界运行机制 探讨区域内学校、社区人员共同开发实施课程的操作办法,构建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的大学习圈。

四、研究假设 明确微型无边界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构建课程框架和学习资源包,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创新之处 1.打破时空、区域界限,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课堂学习主体的跨区域、跨时空,突破线上线下界限构建信息化学习课程,建立OTO联动的课程开发、实施长效

课题申报范本:4132-《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小学微型无边界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跨越教育的空间边界、形式边界、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mmfx7hyj64bptb11x4w7g2499iozz00mo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