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
2019年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考题汇总
小学语文《古对今》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辽宁省大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古对今》 2.内容:
古(gǔ)对(duì)今(jīn), 圆(yuán)对(duì)方(fāng)。
严(yán)寒(hán)对(duì)酷(kù)暑(shǔ), 春(chūn)暖(nuǎn)对(duì)秋(qiū)凉(liáng)。 晨(chén)对(duì)暮(mù), 雪(xuě)对(duì)霜(shuāng)。 秋(qiū)风(fēng)对(duì)细(xì)雨(yǔ), 朝(zhāo)霞(xiá)对(duì)夕(xī)阳(yáng)。 桃(táo)对(duì)李(lǐ), 柳(liǔ)对(duì)杨(yáng)。
莺(yīng)歌(gē)对(duì)燕(yàn)舞(wǔ), 鸟(niǎo)语(yǔ)对(duì)花(huā)香(xiāng)。 3.基本要求:
(1)举例讲解本课生字,联系实际并借助图片理解字词; (2)10分钟完成试讲; (3)配合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请你分析一下本篇课文。
2.请说一下,怎样讲课才更能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解题
1 / 19
教师资格证面试
1.我们已经学过一首《对韵歌》了,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对韵歌,题目是《古对今》。(板书:古对今)读好课题。
2.解题,古指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今指的是现在,古和今是一对反义词。 (二)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1.用PPT出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景色,随机出示“晨、暮、朝霞、夕阳”等词语,让学生认读。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说话,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随机出示“和风、细雨、柳树、鸟语花香”等词语让学生认读。
(三)反复朗读,读出节奏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对子歌。 要求:
(1)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用“——”划出新词。 2.自读检查。
指名轮读,一人一个小节。 同桌对读,正音。
3.听老师读,注意哪里停顿。 模仿老师读出节奏。 4.集体拍手读,同桌对拍读。 (四)熟读成诵,理解大意
1.认读词语、生字卡片。读词卡时,师相机引导理解。 2.播放古对今图像资料,一同欣赏。联系实际理解。
(1)“寒”就是“冷”,“严寒”就是非常冷。“暑”是热,那么,“酷暑”呢? 【明确】非常热。
(2)“和风”和“细雨”相对,你觉得那是怎样的风呢?
【明确】温柔的风、温和的风。因为“温和的风”与“绵绵细雨”搭配更为融洽。 (3)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朝霞?你喜欢吗?“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明确】早上天亮之后看到的是朝阳,下午天黑之前看到的是夕阳。 那晚上的彩霞我们可以叫什么?“晚霞”可以对什么呢? 【明确】晚霞对朝霞。
2 / 19
教师资格证面试
(4)从课文中你发现了什么吗?
【明确】大自然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五)多法巩固,练习生字
1.摘星星游戏。出示会写生字词,拼音与汉字连接起来。 2.组词练习,给你喜欢的生字找小伙伴,看看可以组成哪些词。 师巡视指导,全班展评,鼓励为主。 (六)小结作业
1.小结:朗读课文,收束全文。
2.课后实践:找找对子歌,并请家长指导读正确。 【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今,圆——方 严寒——酷暑 和风——细雨 朝霞——晚霞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分析一下本篇课文。 【参考答案】
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配有一幅插图,采用写意画的方式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
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说一下,怎样讲课才更能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 【参考答案】
3 / 19
教师资格证面试
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小组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评出最佳小组)等活动,寓学于玩中,以唤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小学语文《雾凇》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辽宁省沈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雾凇》 2.内容: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sōng)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3.基本要求:
(1)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2)讲解琼枝玉树,笼罩等词语;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辩题目1.你认为,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2.作为语文老师,你如何看待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考题解析
4 / 19
教师资格证面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吉林雾凇的神奇和壮美。(板书:雾凇)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凝结 摄氏
①琼枝玉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qióng zhī yù shù,比喻品格高洁的人。琼字本意为美玉,这里指白色,形容被雪覆盖的树木。
②笼罩,读音是lǒng zhào指广泛覆盖的样子。如:大雾笼罩了山谷。
③十里长堤:吉林市区松江路段市委前面的江岸,即人们所熟知的十里长堤雾凇观赏区。这里堤直江阔,岸柳整齐,雾凇形成后也比较规则。树上的雾凇犹如一丛丛银色的珊瑚,把江面点缀的无比美丽壮观。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的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三)深入研读
1.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雾凇是一种凝结在树上的霜花,因此称为树挂,也就是雾凇。
2.雾凇形成一般要8-10小时,但是第二自然段几句话就把雾凇写的很清楚,如果这八句话留一句最主要、最核心的话,应该是哪一句?
【明确】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雾气在哪里?
【明确】①江面上弥漫。②长堤上笼罩(浓、重)。③树木间淹没。④模糊。 4.为什么模糊?雾气怎样能把在眼前的灯光、树影都模糊了? 【明确】这四句都写雾气,雾气的变化越来越浓。 5.小组讨论:为什么要把霜花比作白银、银线、银条?
【明确】这两句话写出了凝结成霜花挂在树上、柳条上,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雾凇。
5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