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复杂性科学范式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在经历了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后,20世纪自然科学发生了整体转型,这个转型被概括为由简单性科学转为复杂性科学。这是从热力学到高能物理、从耗散结构理论到超弦论等诸多科学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前提、基础、思维方式的转变——用库恩的话说,是“科学范式”的转型。复杂性科学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关于宇宙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的看法,也深刻的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复杂性科学范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科学类型: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量子力学、耗散结构理论、馄饨理论、突变论、超弦理论、宇宙学等。
2、关注角度:演化、关系、过程。
3、复杂度:复杂大系统,要素无限多、系统的元素数量巨大、开放系统、混沌或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关系、不可逆过程等。
4、运动轨迹:非线性、涨落和突变、扰动、蝴蝶效应。
5、可预测度:元素排列组合方式是随机的,包含各种可能性,无数种可能、不可预测。
6、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
7、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8、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
9、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理解存在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它把物质理解为整体联系和运动过程的显像,任何物质、要素都不能孤立的是其所是,而必须在与其他要素相对待的关系中才“是”。
复杂性科学还告诉我们,将观测者及观测装置与对象分开是不可能的。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描述着自身的因素作为事物显现的要素,不可避免的介入进来。科学家无法作为独立的客观观察者,而是被卷入所观察的世界中,以致影响对象的性质。借鉴复杂性科学重新理解社会存在的本质,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不无裨益。
二、通过简单性科学范式和复杂性科学范式的对比,你对“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规律”的说法有新的理解吗?为什么?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一方面深受经典物理学的简单性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包含历史本质与过程的复杂性思想。而苏联式哲学主
要是夸大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简单性、决定论的成分,用机械唯物主义范式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旧范式被放大和特化,而新范式的萌芽,则被淡出和遗忘,以至我们看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简单化的社会要素、直线进化的历史发展观、以纯自然为本原的存在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简单排斥和斗争的否定性思维。
所以传统范式下的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回应诸多反例的深刻挑战。例如:社会形态“五阶段说”显然不符合东方社会历史;欧美发达资本主义没产生社会主义,东方落后国家却产生了社会主义,这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相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马恩的界定格格不入,苏东剧变更像历史发展中的“蝴蝶效应”。
新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应是复杂性研究范式,它包含这样一些理念、视野与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复杂性思维和复杂性方法来反思无限复杂大系统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无限复杂的大系统,它不但要素无限复杂,而且这些要素以无限复杂的方式发生关系和联系,呈现为无限复杂的过程。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这种复杂性还将进一步加深。这个意思不是说社会历史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而是说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就是规律性的体现。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一方面深受经典物理学的简单性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包含历史本质与过程的复杂性思想。
2、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可能的哲学。 人类社会是开放性、复杂性大系统。粗略讲,(1)每一个子系统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向其他子系统开放;(2)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互相开放,二者不但在内容和边界上无法截然分割,还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3)社会历史向未来、向“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开放。以上内容又具体表现为无数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3、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流变图像。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是一幅整体关联和流动变易的历史画卷,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4、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非线性演化的思维框架。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关于历史演化的知识,而是理解历史演化的方式、模型、框架。历史路径复杂多样,历史过程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5、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嵌入式的历史观,也是一种实践主导的“出场式”历史观。
三、通过关于简单性科学范式和复杂性科学范式的学习,你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演化路径的思想?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应是复杂性研究范式,复杂性大系统才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演化的路径经历了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化,非线性进化路径才是历史发展的特征。
具体分析如下:
(一)历史唯物主义应是复杂性研究范式
关于社会历史的解释模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运用简单性、典型化方法,也包含复杂性思路。借鉴复杂性科学可知,复杂性大系统才是社会存在的本质,故要用复杂性科学范式来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演化路径的思想。
1、简单性科学范式的缺陷:
(1)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曾深受经典物理学影响。经典物理学相信复杂性背后隐藏着简单性和美,复杂现象可以还原为简单的本质。简单性科学假定系统是封闭的,是符合典型的、纯之又纯的理论模型,只有几个基本要素,运动轨迹总的是线性的而非离散的,运动状态是确定的。
(2)马克思自觉地把这套方法引进经济学。而与经济关系简单化、典型化相适应的是社会结构的简单化。历史唯物主义还运用了黑格尔具体整体性辩证法,具体整体性辩证法是以对事物、对象的本质抽象为前提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有可能形成涨落、突变的要素当作非本质的东西排除,理论模型完美了,但它只适合实验室而不适合现实社会。
2、复杂性科学范式的正当性: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模型中,不乏复杂性理念的元素。复杂性科学告诉我们,被经典物理学当作常态的封闭性简单系统,在我们的宇宙中是极其罕见的。宇宙中绝大多数系统是复杂系统,大气、股票、生态系统等等,更不用说人类社会这类由无数复杂系统构成的“系综”,它几乎集中了科学所知的各种复杂状态和运动形式。因此,用经典物理学的实验模型解读如此复杂的大系统是非常困难的。要用复杂性科学范式来解读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化问题。
(二)历史演化路径:从线性到非线性
关于历史演化路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有一元和线性发展观,也有多元、不确定的非线性历史观,借鉴复杂性科学可知,非线性进化路径才是历史发展的特征。
1.历史唯物主义的线性进化论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史的断言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曾经认为人类社会是一元演进的历史模型。这种一维的历史路径必然把不同民族历史视为同质的,多样性背后起作用的是普适性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的分析(以《资本论》为代表),逻辑上讲很完美,依照一元的线性进化论,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为什么历史跟逻辑反差这么大?
但是,这种反差是由于用简单性系统模型、线性运动轨迹来解释无数复杂组成的“系综”而造成的。如果用复杂性科学眼光看,上述问题原本就是假问题,因为复杂系统运动过程是非线性的。
2.非线性演化的思想萌芽
其实,马克思历史观中也不乏非线性演化的思想。例如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时代的药方或公式,认为离开现实的历史的抽象没有任何价值。后来,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明确反对将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似乎可以提供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也表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保留大量古老遗迹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欧。
至于列宁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实践上遵循的是非线性历史演化观,按多元、离散的历史路径办事,理论上却倾向于决定论和线性发展观,这个矛盾造成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
3.非线性路径的确立
随着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遭遇危机,20世纪的自然科学开始集体转型,由简单性科学转为复杂性科学,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关于宇宙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的看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
用复杂性科学眼光看,复杂系统运动过程是非线性的,运动轨迹是离散的和不确定的,我们不能准确预测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这不是因为认识能力的欠缺,而是因为系统本身是随机的,系统运行包含无限多的可能性。而社会历史系统是典型的复杂性系统,更确切地说,是无数复杂大系统构成的“系综”,这种系统的运动过程当然服从非线形动力学模型,历史的演化也自然以非线性路径为基本特征。
(三)综上所述:
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复杂性研究范式,是以复杂性思维和复杂性方法来反思无限复杂大系统的哲学,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非线性演化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不是平静的、确定的、线性的,而是由相互影响、叠加作用、蝴蝶效应、涨落、突变,当然也包括协同作用等状态体现出来的无限复杂的画卷。历史路径复杂多样,历史过程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历史有必然性,只是历史必然性比原先想象的复杂得多,它更接近概率、随机等的统计结果。
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方法是价值中立与非中立性的统一?
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即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马克思认为,对待客观世界,应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获得,当做实践去理解,在社会关系中去理解。
价值中立的内涵:①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②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但同时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以,马克思的实践研究方法又是价值上非中立的。
由于事物自身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所以社会科学是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不能对科学采取“超脱”一切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反映的对象之间具有相符性,要正确地把握社会科学的绝对与相对性、客观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通过科学观念或者科学思想体现出信念的价值、真正理解社会科学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相统一的性质。要全面把握“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必须注意几点:
1、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对“价值中立”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2、价值中立原则不是普遍性的,它只适用于研究者的身份,而不适用于公民身份。即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应当回避自己的价值,而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呈现事实;而普通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则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
3、价值中立原则和价值关联原则是分阶段适用的,选题时科学家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念,研究的过程则必须剔除价值观的影响,而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管研究结果对他或其他人是否有利。
五、如何理解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古代的哲学家对之已有所论述和应用,但真正成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表现形式,还是在近代以来黑格尔哲学产生以后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思想进行批判和改造,使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成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且有效的工具。
1、所谓辩证逻辑中的“历史”范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科学史、哲学史、认识史等。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和实际行程来揭示事物规律的方法即是历史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比较明确地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进程,但由此也可能使历史研究流于现象纪实,而将内在本质与规律模糊或淡化,甚至遮蔽起来。
2、所谓逻辑的东西,就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概念和概念体系的逻辑形式在思维中的反映,即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是历史的东西之本质与规律的理论表现形式。其优点在于它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状态,不去纠缠历史细节的偶然因素,因而具有抽象、概括、深刻并且理论一贯等特点。
3、所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指理论的概念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因此,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但逻辑的东西不能离开历史的东西,它从属于历史过程的本来进程,思维或理论的逻辑只不过是历史本身现实运动的反映。逻辑反映的是历史,但却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历史。从根本上来说,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是辩证统一的。
4、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逻辑和历史的关系,使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指出历史的是第一性的、是基础,逻辑的是第二性的,是历史的反映,逻辑的方法实质是摆脱了历史形式的、撇开了偶然因素的历史方法。所以说马克思认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实质是要求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逻辑反映历史,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同时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巧妙地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在一起,将两者统一起来,它又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5、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将对客观事物现状的分析与对客观事物历史的考察结合起来,使理论分析和历史叙述融为一体,实现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 逻辑与历史方法统一理论要求做到理论要同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最本质的、最根本的规律相一致,同时要摆脱客观历史发展的各种细节和偶然性。理论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事物经历的历史过程就是理论叙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