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条件反射有两类:刺激型和反应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刺激型,斯金纳,华生的操作条件反射属反应型。(选择)
2.学习:希尔加德等人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3.学习(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
内化:就是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是有机结合的,亦即新习得的内容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方向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
4.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5.学习有哪些共同之处?
(1)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2)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的变化分开;(4)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5)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指学习后所表现现来的结果。
6.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7.学习有哪些分类?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审),情意领域(接受,反应,评估,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和心因动作领域(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言语交流,言语行为)。
8.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错误说或试误说,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1)准备律(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3)效果律。他的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9.强化的类型有哪些?
(1)依据强化间隔状况分类:固定间时强化,灵活间时强化,固定间次强化,灵活间次强化;(2)根据行为后果分类的强化类型:广义强化,狭义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惩罚1,惩罚2);(3)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0.程序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度。其基本原则如下:(1)小步子逻辑序列;(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
11.最早明确地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它来解释学习过程是格式塔式学派。(选择) 1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了此理论,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选择)。 13.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教学应用(强化,教学法)。
消退、恢复、强化、分化和高级反射(选择)等。
14.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种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布鲁纳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储存系统为基础,经历了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对刺激依赖的过程;(3)重视学习过程,重要的在于获取知识的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很重要性。(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
15.试分析发现现学习的优点和条件。
发现现学习的条件:(1)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2)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3)教材方面,必须把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
16.提倡发现学习的四点作用:发挥智力潜力;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选择)
17.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要点。(选择和简答)
奥苏贝尔提出了这个理论,基本观点是:(1)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他指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标志,通过教师的言语讲解来接受科学概念的意义成为儿童合理的、经济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2)有意义学习的标准:第一,“建立实质性联系”,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第二,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的,这种关系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简答)。(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5)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选择)
18.简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和命题,也是在学校掌握知识的主要形式。包含: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分二类,第一,派生类属学习,第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9.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的要点。(选择)
折中主义。加涅的阶梯式学习分类最初为八类,以后缩减为五类。(1)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连锁,言语联想学习,多重识别学习,概念学习,原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2)五阶段学习分类: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第一节 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3.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4.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分由下至上和由上至下两种)。 6.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学习迁移的简单测量:? 四、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2.共同要素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且大致成比例。(桑代克)。
3.概括化理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则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 4.关系理论:认为顿悟情景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苛勒)。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即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
六、学习迁移的促进:
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3.课内课外练习结合,提供应用机会;
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防止功能固着现象,指导使用比较方法等);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如要有良好的心态,克服定势思维)
第二节 学习的保持和遗忘
学习从侧面看分为:学习(即识记)、保持和再现(即回忆和再认)三个阶段。
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
(一)遗忘的主要规律:
1.遗忘和保持曲线:德国,艾宾浩斯,用无意义材料进行保持进程的研究表明,保持率最初急剧下降但渐趋稳定。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一天时,降到2/3,6天后,趋于25%左右。
2.保持内容的质变和歪曲:
刚学到的事物,在记忆上是一个整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分解为片段,回忆时需重组片段,但会用旧经验中类似的记忆片段填补间隙。(如画蛇添足,美女传成猪八戒)。
3.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还高的现象; (二)遗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原因;
2.记忆痕迹衰退(即消退理论);
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直到消失;
3.干扰: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越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干扰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的内容干扰以后学的内容,倒摄抑制指以后学内容的干扰以前学的内容。
(三)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即要有健康的身心)。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即要自信、主动)。 3.理解记忆,合理记忆。 4.复习。
5.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 6.记忆术:即通过表象化、结构化和组块化来提高记忆能力。(有环境联结法,连锁法,数文变换法)。
二、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也称压抑理论):
即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信息易被记住,而对自己可能引起痛苦或不快的信息就不大可能记住。
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
(一)三种记忆转化模式:
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
编码:指把短时记忆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组块:指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检索:经过编码组织过的信息,可按一定规律进行提取。
(二)加工水平模式:
克雷克-洛克特模式: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随着加工的深度而增长,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非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
(一)同化论关于有意义保持和遗忘的基本假定: 1.新观念a同原有观念A相互作用的产物是A'a';
2.学习的早期保持阶段:A'a→A***a'(即A'和a'可以分离),在后期保持阶段a'的分离强度逐渐下降,达到某个阈限值后,不能利用,即不能回忆和再认,遗忘便产生。即a'还原为A'了。
3.认知的组织原则:认知的简化。 (二)两种有意义遗忘(还原)的过程: 1.下位学习中的遗忘(还原)过程: 2.上位学习中的保持和遗忘过程: (三)有意义遗忘的利弊:
1.对下位学习的利弊: 2.对上位学习的利弊:
(四)影响有意义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阶段的因素:①原有的认知;②学习的态度;③学习者的个性;④学习的速度和方法。 2.保持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的稳定和清晰性;②新旧知识联系非人为性;③新旧知识的联结方式。 3.再现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情境(是再认还是回忆);②学习者再现时的态度。 (五)有意义遗忘理论的应用(即意义): 1.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
有意义遗忘理论揭示出两条原则:①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的观念还原;②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的观念还原。
由下到上的知识组织形式叫逐渐分化,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结叫综合贯通。
2.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3.解释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4解释记忆恢复现象;5.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
第三节 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 一、什么是认知结构:
一般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是指某一学习者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是指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内容和组织。
二、认知结构变量:
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
(奥苏贝尔)影响迁移和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1.可利用性; 2.原有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三、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利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技巧:
1.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材料。
第七章 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
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掌握:即占有传授的知识。分理解、巩固、应用阶段。
一、什么是知识:
1.知识的心理实质:
知识:是事物的属性或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间接传递:指知识传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媒体)进行。 传递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间接传递。 词与语言是传递知识的主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