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风建设,从三个有缺陷的同学切入
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是整个班级的风气,它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言论、行动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及表现。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其成员具有强有力的感化、影响和强制作用。而良好的班集体不会自发形成,要在班级建设者的精心组织和培养下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因此,在接手新班级时,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非常重视班风建设。
2006年,我所带的班级是高一一个普通班,学生来自不同学校,行为习惯有很大差异。面对这刚刚组建起来的集体,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进行班风建设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整整一周时间,我都在暗自用心观察,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个五十人的班级有三个身体有缺陷的同学:周成,右手残疾,只能用左手写字;陈海龙,十六岁的人只有一米三五的身高;易敬源,由于先天性的原因无法正常发音,说话费力且不易听清。由于在初中很少接触这样的同学,很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好奇,甚至在这些同学回答问题时发出笑声,这无疑会刺伤三位同学的自尊心,同时也刺痛了我的心。但我知道,单纯的制止并不会有多大的实际效果,我必须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周轮到我班停课一天搞卫生。由于学校刚刚完成一些基础建设,校园里留下了很多建筑垃圾,操场路面积满黄土,劳动任务很重。就在这一天的劳动中,我发现了三位身体有缺陷的同学的闪光点。用高压水龙头冲洗路面看起来好玩,实际上劳动强度很大,非常消耗体力。而易敬源同学干得非常卖力,不是托着龙头冲,就是用竹扫把刷洗地面。当一位同学的衣服不小心弄湿了之后,他马上跑到寝室拿来自己的干净衣服给同学换上。我又认真观察另外两位同学,发现周成虽然只有左手能用力,却一直坚持和别的同学用竹筐倒垃圾,而陈海龙虽然不能干重活,扫起地来也是一丝不苟。就在那一刻我决定将这三位同学作为班风建设的切入点。
班风发端于舆论的形成。一个班集体的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就会形成这个班的班风。良好的集体舆论,既是班风建设的一个内容,也是班风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我决定大造舆论,来强化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强化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劳动后的班级总结时,我让学生自己谈劳动的感受,谈圆满完成劳动任务的自豪,谈同学们的表现。很多同学在发言中提到三位同学,觉得他们的精神很可贵。在重点表扬三位同学之后,我让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并请他们发言。得到肯定的他们在发言时有了自信,其他同学在听他们发言时眼里多了些尊敬。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地多给这几位同学表现的机会。看到周成对历史感兴趣,我让他担任了历史科代表。课前他总是早早到办公室帮老师拿电脑和书本,回到教室将电脑与输出设备连接好,在多次表扬他后,班长每次会自觉地帮他连接,其他科代表工作也更为主动。易敬源办事非常踏实,写得一笔好字,我让他担任副班长。上任那天班委会安排他做就职演说,他做了认真准备。虽然口齿不清,他却非常大方地一字一句将演说稿念了下来,全班同学非常安静地听完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