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分享方案
利润分享不是新概念,许多企业也在做,比方说从企业的净利润中拿出10%、20%给员工分享。利润分享有一定的鼓励作用,但如何真正地调动起广阔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包括解决分享公平的问题。
什么是利润分享
利润是公司经营的目的和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努力。因此,理论上,利润分享应更侧重报酬管理层和骨干层。但实际操作中,利润分享是全员覆盖的。根据美国2006年的统计,接近50%的企业实行了各种分享方案,其中利润分享方案占到38%。
利润分享的三种分配方式
第一是按工资级别分配。利润分享对应着工资级别,通常是按照工资的级别来进展分配的。假如工资制度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利润分享的合理性。 第二是按责任和奉献大小分配。也就是在利润分享中,再参加绩效考核。林肯电气的做法值得参考。它先是直接和业绩挂钩,彻底地实行计件工资,然后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又参加了绩效考核。在林肯电气,一是考核员工的可信赖性,二是考核质量,三是考核产出〔这个产出按说在计件工资已经考核了,但是它在分享的时候,还要考核你总的奉献是多少〕,四是考核建议和合作。实际上它的利润分享方案,尽管引入了绩效考核,但不是照搬奖金方案,或者照搬其它的工资增长方案中的业绩考核。
第三是按税后利润分红。即公司先交税,再分红。当然交税以后再分红,按照〔美国〕税收机制,它可以算作年终奖,也就是说它的税率是固定的。但是你要算在每个月的工资里,工资低的税率可能还要低,假如是工资高的,累进的话那么税率更高。西方采取税前的方式比拟多。我们其实可以笼统地把它用税前利润或者叫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来分配,甚至可以按毛利率的比例分配。这样可以计入本钱,可以减少公司的纳税额,但是在每个人那里是按累进税来纳税的。
利润分享的对象主要是经理层
利润分享在西方应用得很多,成功的例子也多。美国通用汽车总裁斯隆的自传中有一段关于通用利润分享的描绘。他认为利润分享是刺激性的奖金方案,是和业绩直接挂钩的,是基于业绩的奖金,我们叫刺激性的薪酬,或者刺激性的奖励方案。其来源是剩余收益的12%〔剩余收益是净利润减去7%的资本回报率的剩
余部分〕。它的对象是经理层,享受利润分享的人数不超过领取工资雇员的10%。在斯隆的原书上写的大概是4000多人,也就是高层经理。根据是工资级别,工资级别在某一级以上的,才有这个利润分享的权利。因此,这个分享权实际上不是面向全体员工,只是面向高管。再一个,利润分享方案中还包含了失去权利的条款,比方离任了,就失去这个权利。
利润分享方案的根本目的是使公司的高级经理成为事业的合伙人。基于这一目的,这个刺激性的奖金方案,或者说利润分享方案,逐渐向公司的股票过渡。公司几年后从市场上回购他的普通股,然后以部分现金和部分股票的形式兑现高管的利润分享。
华为电气的虚拟利润分享方案
接下来我们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华为曾经的一家子公司,叫做华为电气的,在这家公司实行的一个叫做虚拟利润法的利润分享方案。这家公司是什么背景呢?它是给华为做通信电源的,除了做通信一次电源、二次电源以外,它自己还开发了一些新产品线,比方不连续电、系统继承变频器等等,有7条产品线,在推行虚拟利润分享方案之前是1700多人。华为最终是要卖掉这家公司的,因此在给这家公司做鼓励方案的时候,就是考虑怎么把它的价值做大,更值钱。但是一个公司的价值是什么?它是将来现金流的贴现。将来现金流的一个方面是它取决于当期的现金流的实现情况,它将来的预期实际上是退出去,因此增长的势头要好。还有就是贴现率,除了这个业界本身的投行的贴现率之外,贴现率还和你的公司的业绩波动有关。所以这个企业的持续增长也很关键。一个是趋势,一个是盈利程度,一个是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在给这家公司做鼓励方案的时候,最初的设想是基于指标中的收入、利润、质量和回款做的一个薪酬鼓励。后来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希望这个方案再简练一点,这个时候我就向任总提出来,我说能不能试一下你原来提出的虚拟利润分享方案。他说可以。这是个什么思想呢?
1997年的时候,华为高层几个人在北戴河开了一个小型的会议,也请我去参加了,这个会议当时是要讨论华为要不要搞事业部,后来实际上是否认了。讨论的时候是开放式的,什么都可以讨论。华为有一个惯例:但凡涉及到大的战略,之前会开务虚会,什么意见都可以讲,渐渐地聚焦到共识上去。所以在这个会上我有一个发言,其中就涉及到事业部考核的问题。我当时介绍了西方刚开始流行的思想,就是在净利润中扣除资本本钱,剩余部分是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当然还有很多折算工程,比方说折旧应该按什么算,还有研发费等等,有一百多项。我们没有用它这些方法,只是把资本本钱的概念引进来。当时任总听了我的介绍之后,他问,能不能考虑把全年的可分配价值整个加起来,算出一个数?那么什么是可分配价值呢?是一部分,这是给股东的,还有一部分就是工资总额,这个在税前已经给员工发放了,包括根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都在这里面,这是工资总额,就是劳动所得。后面是资本,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他能说不能把这两块加起来,因为华为的资本所得,其实也是员工所得,只不过员工是通过分红的方式获得的收入。一部分是他之前通过劳动奉献业绩获得的收益,一部分是通过分红获得的收益。他说能不能把这两块加起来。加起来以后,这就是全年可供劳动和资本分配的价值,然后在其中,劳动占多少、资本占多少,确定一个比例,这个比例一旦确立下来以后几年不变,那么你就能把虚拟利润做大。所谓虚拟利润做大,实际上就是要把做大,把经济增加值做大。
当时他提出这么一个思想,我说西方也没有这样的做法,而且工资本身是带有刚性的,比方说企业要是进入产业的周期性调整的谷底的时候,你除非裁员。降薪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因为你没有长期雇佣的承诺,凭什么给人家降薪呢?所以到那时候只有采取美国的方法,就是裁员。裁员有可能裁到后面就把元气都伤了,因为裁员一定裁的是当期不创造价值的,但是他有可能是将来创造价值的,那等于是把公司的将来裁掉了,所以裁员也是很伤元气的做法。用虚拟利润法,等于是把员工的工资总额实现既有收益又有负担,假如公司将来是向好的,给员工就有鼓励,假如将来是波动的,用这种方式,员工的风险就加大了,也就是刚性部分实际上是可变的。所以我提出能不能在这个公司实行这个方法?他说可以。因为对这家公司的将来看好,而且将来还要把它卖掉,肯定要把它越做越好。而且不仅公司这么看,员工也对这家公司的前景很看好。所以我就开始设计这个方案。
详细是怎么设计的呢?我们把它叫做虚拟利润,一个是实发工资总额,包括实发工资、实发奖金,还包括福利、津贴等等,再一个就是经济增加值,就是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本钱。我们知道,本来在西方,资本本钱是要既考虑股东的资本本钱,还要考虑借款人的资本本钱,所以它是这两个本钱的加权。但我们这里只考虑股东权益的资本本钱,另外加了一项,就是增支的投资性费用,把它折算成虚拟利润,就是经济增加值,获取税后利润。增值的投资性费用是什么呢?比方说研发占利润的标准,这家公司是7%,这是业界的最正确标准,假如你的研发投入超过了这个标准,意味着当期的利润会因为增加投入而减少。但是我们把这个增值的投资性费用也给你折算成虚拟利润,换句话说,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增加长期的投入,不减少当期的分配,因为它把你增加的这部分折算成虚拟利润。那当你要减少的时候,这个增加的部分就是负数,也就是说你用减少长期投入的方式,虽然增加了当期的利润,但是我们认为这块利润实际上损害了公司的长期价值,所以我们把减少长期资本投入的部分,也折算成虚拟利润,但它是负的,它会减少你当期的净利润,从而减少你的虚拟利润,减少你的分享的根底。这个方式就是使这家企业既关注当期的收入,又关注长期的收益。我当时在开会的时候,看到这家子公司的总经理在那里低头偷偷地乐,意思是希望这个系数可以定下来,他希望有一个固定的、稳定的政策。另外,他知道这个企业的潜力还很大,所以实际上是资方和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定下来以后,半年以后报表出来了,任总把我叫他的办公室,他说,你看这个报表,希望它什么上去果然上去,希望什么下来果然就下来。一年的业绩出来以后,这个企业的业绩有大幅度的进步。虽然这个企业不大,但业绩有大幅进步,就是在确定虚拟利润分享政策以后,这家子公司就开始在内部算细账,比方说我的存货增加多少,会增加多少资金占用,继而会对虚拟利润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对薪酬分配会产生影响。存货减少多少,或者周转率加快多少,又会产生什么?应收帐款增加多少,占用多少资金,或者增加多少资金本钱,带来什么样的分配等等问题。账算得很细,一直算到分配上,减少应收账款,会减少多少分配。这样分配下去之后,每个岗位都知道他的业绩怎么和这个虚拟利润和总的分享挂钩,他怎么为它做奉献,这样就得到了层层落实。
一年下来以后,效果非常显著。销售收入从上一年的12.5亿增长到21亿,增长了67.3%;研发费用我们设定了标准之后,根本上维持在这个程度;根本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