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学生回答)我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上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思考:“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合作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4、交流自学情况。 1〉分小组交流思考的问题。 2〉派代表介绍对问题的思考。
3〉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通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进一步读书讨论时解决。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1、分学习小组,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 2、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学生点评) 评点要点:
1〉第一段应读出“燕子、杨柳、桃树”与日子的对比及作者的猜测与追问。 2〉第二段应读出日子溜去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察觉。 3〉第三段要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歇。
4〉第四段要读出作者的思考: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要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 3、自由朗读,练背。 四、引导探究,品读悟理
1、质疑: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2、交流、讨论、汇报。 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曾作出回答,在文中第三节。 3、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读清文中叙述的分句。
2〉结合分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拘一格,但可相机点拨学生多角度去想:可以从内容想,可以从作者想,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想。) 3〉出示例句,指导学生练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从这一部分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实际,仿照作者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板书: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5〉齐读第三节,再次体味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 6〉小结。
板书: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五、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1、质疑问难 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回答。 2、总结全文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六、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读读他的其他文章。 2、仿照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板书设计 :
16.匆匆 (朱自清)
在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二、选择题
2.
列车上
①
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
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我正在考虑用什么活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行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她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
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哥,借个火。”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
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
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1.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物交流,却均以失败告终,请你概括下不同人物的反应。
3.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像第⑤⑥两段中加点的词,请你对它们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写出了大爷外表的平易近人,与下文对“我”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反映出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
2.小伙子:上网聊天;美女:独自听音乐;大爷:扭过身子不理我;中年人:掐灭烟回车厢。
3.“犹豫”写出了中年人对“我”的不信任,内心不是很愿意借“我”打火机,剩下一大截,说明烟还没有吸完,中年人只是不想搭理“我”而熄灭了烟,这样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4.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3.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
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
…
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