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充满灵动与活力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学习历史,其目的并不是在于学生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学习,感受历史,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培养用历史思维去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能力。历史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感召下,不断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创新教法,完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愉悦中感悟历史的真谛,让绿色的历史课堂充满灵动与活力。
目前课程改革中必须重塑历史课堂,研究授课艺术,使历史课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历史课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要努力让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本文试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影响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①利用文史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幅幅知识骨架图,一个知识目标点,空洞、无所依托的思想教育目标,干瘪枯燥的语言,令听者索然寡味,其能力培养从何谈起?即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人人胜的内容也无多少听众。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文学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人胜的典故、联语、歌词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采的讲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地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②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教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③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④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⑤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再去摸索、创新 。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中学生来说,简直无从
下手,感到头痛,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分辨开来,而且记忆深刻,特别是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造。我的一些记忆方法的总结主要是抽取字头或核心字,利用一下谐音,把一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形象的鲜活的故事片段。比如: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取每个人名的字头,再根据谐音刘(留)贺(荷)叶朱(煮)周(粥),连在一起就是:“刘贺叶朱周”,意思是:留着荷叶煮粥。
第二,建立自主探究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给学生如何把书读懂和如何搜集、研究历史资料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未见过时,学生提出有别于教材、有别于教师的观点时,学生独立自学、研究和共同搜索时、相互讨论时,学生就是自己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塑“历史”。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可让学生分别装扮成秦始皇和秦朝大臣,进行模拟讨论。教师不提供任何教材以外的资料及结论,完全由学生根据教材,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辩论。结果做“大臣”的大臣不仅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教材所述措施献给“皇帝”,还能献出自己独有的“措施”。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供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到长城时,就有同学提出:“长城固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显现了大一统的气派,但它与后来闭关锁国、陶醉于泱泱大国的民族心态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凡此种种,几乎每一个问题所引发的学生小组讨论、组织辩论都是积极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师在讲台前“演独幕剧”的教学方法只能导致台下学生“走思”或者成为昏昏欲睡者的催眠曲,又怎谈得上提高教学效果。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其符合孩子“内在的自然发展”需求。历史讲堂上,孩子们有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质疑、讨论、辩论、实践、搜集资料等方法,在探究、体验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认知在自我,群体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来。此外,利用学生青春年少、活泼好动的特点,搞好课外活动、随堂活动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不断创新教学途径、方法、手段。通过活动培养了同学们勤于动手、乐于动脑、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而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他们说:“历史课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对话,与他们同甘共苦,同喜同忧,其乐无穷”。
第三,设立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习动机,及时检测与小结,适时鼓励与表扬,督促和引导正确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向 。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检测与小结;其二,学生自我的检测与小结。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种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配合检测、小结及学习中学生的进步表现,教师应适时鼓励和表扬。这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进行肯定的一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当然,鼓励和表扬应适度,过分的表扬容易导致学生
自满、自骄,也会使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缺陷认识不清,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学习历史,其目的并不是在于学生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学习,感受历史,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培养用历史思维去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能力。历史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感召下,不断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创新教法,完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愉悦中感悟历史的真谛,让绿色的历史课堂充满灵动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