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六人组成了文学群体。他们诗酒酬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他们重新构筑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俗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一种新的理解。但是由于他们过分注重法度格调等创作规则,从而陷入了拟古的窠臼而难以自拔,也造成了创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
李梦阳的复古主张:
1.“宋德兴而古之文废矣”,贬斥文学“主理”现象。 2. “诗至唐,古调亡矣”。
3.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认为“真诗乃在民间”。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后七子明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五人组成文学群体,重新在文坛举起复古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其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他们的复古主张承接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其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难脱蹈袭的窠臼。
王世贞的复古主张:
1.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进一步结合
第 1 页 共 3 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
才思来谈格调。
2.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讲究辞采、句法、结构。
3.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和“因意见法”,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王世贞拟古之作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如《战城南》,基调苍凉悲壮,笔法老练娴熟。古体《伤卢楠》,感情真挚。短诗中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如《送内弟魏生还里》,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地刻画出亲人离别之际依恋伤感的情景。
谢榛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
第三节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的地位。 2.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赋予了文学复古活动以深刻性和挑战性。
3.一些文学变革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 4.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不少模拟之作缺乏真情实感。
第四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
第 2 页 共 3 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
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而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其中归有光的文学成就最高。
归有光其散文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读来真切生动,回味无穷。名作《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篇或记述平常事件,或抒写亲人之情,描写质朴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