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②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③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④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⑤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 A.⑤①③④② C.⑤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⑤ D.①②④③⑤
二、字词书写
2 . 读下面一段文字,为加点的汉字写出准确的读音。
语文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深层的是思想。读杨绛的《老王》,让我们明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违背人心会感到愧怍(______);读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被叶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待人宽厚、律己严格的品质而感染(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竹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
第 1 页 共 11 页
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
第 2 页 共 11 页
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3 . 本文通过哪些事来表现“母亲”对“我们”的爱? 4 . 结合语境,根据具体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修辞角度赏析)
(2)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从描写角度赏析)
5 . 第⑧段引用《诗经》《卫风·竹竿》中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6 . 根据文意,探究作者赋予“竹子”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人才流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7 . 用横线画出全段的中心句
8 . 本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
9 . 本段的写景顺序是( ),请写出标志词语 。 10 . 文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11 . 结合想象,你认为文段中的“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句子默写
12 .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不亦君于乎?(《论语·学而》)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第 3 页 共 11 页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生动具体地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奉献精神是中华儿女一直追求的高贵品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诸葛亮“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人生写照,是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的深情倾吐.是龚自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 的无私情怀。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踖(cù jí):不安的样子。 13 . 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B.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C.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D.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14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日期) 去后乃至(离开) B.门外戏(玩耍) 诣门者(前往,到) C.相委而去(委托,好) 人以其语语之(告诉)
D.下车引之(指引)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
第 4 页 共 11 页
15 . 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16 . 下列对文章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陈元方和孔文举一样都聪明过人,能言善辩。 B.甲文中“元芳时年七岁”交代了陈元芳年龄之小,为后面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做铺垫。
C.乙文中,孔文举辩驳陈韪说的方法是采取逆向反推的方式,说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陈韪小时了了。 D.甲乙两文情节安排剪裁合理,详略得当,都主要运用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
17 . 甲文中写到“元方入门不顾”,乙文中孔文举对陈韪的反驳不留一点儿情面,是否显得不合礼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8 .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19 .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0 .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七、名著阅读
21 . 下面是三部名著的片段,根据你的积累,按要求答题。 作品名称 名著片段 第 5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