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酸枣仁与广枣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Bunge)Hu ex H. F. Chou 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枣仁、山枣仁、山酸枣、刺酸枣、野枣仁、野枣核。原植物酸枣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
本品药材性状: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有的两面均呈圆隆状突起;有的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突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本品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功能: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中医临床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降体温,降血脂,降血压,强心,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缺氧,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免疫增强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有影响,对微循环、对烧伤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1)酸枣根皮:用于便血,烧、烫伤,高血压,遗精,白带,头晕头痛;(2)棘叶:为酸枣的叶,用于胫臁疮,捣敷之,亦可晒研,麻油调敷,并具有麻醉作用;(3)棘针:为酸枣的棘刺,用于痈肿有脓,心腹痛,尿血,喉痹;(4)棘刺花:为酸枣的花,主金疮内漏,明目。
广枣: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浆果呈椭圆形或近卵形,长2~3cm,宽1.4~2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稍有光泽,具不规则的皱褶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薄,棕褐色,质硬而脆,核近卵形,长约1.3cm,黄棕色,坚硬,近先端有5(偶有4或6)个显明的眼点,断面5室,每室各有种子1枚,种子狭长,先端有4~5个孔眼,长约1~1.2cm,棕色;种仁黄白色,富含油质;气无,味酸。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果实(广枣)为蒙医和藏医习用药材,味甘、酸,性平,功能行气活血,养心,安神;中医临床用于气滞血瘀,胸痹作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鲜果实、果核(南酸枣)消食滞,清热毒,解酒,收敛,杀虫,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称山枣;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称酸枣。
酸枣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本草图经》曰:“酸枣,生河东川泽,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阴干,四十日成。《尔雅》辨枣之种类曰:实小而酸,曰樲枣。《孟子》曰:养其樲枣。赵歧注:所谓酸枣是也。一说惟酸枣县出者为真,其木高数丈,径围一、二尺,木理极细,坚而且重,邑人用为车轴及匕箸。其皮亦细,文似蛇鳞。其核仁稍长而色赤如丹,亦不易得。今市之货者,皆棘实耳,用之尤宜详辨也。《本经》主烦心不得眠。今医家两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便尔顿异。”
酸枣仁含脂肪油(约32%)、挥发油、黏液质、糖分等。含生物碱:酸枣仁碱A、B、D、E、F、G1、G2、Ia、Ib、K,其中碱A为欧鼠李叶碱,碱E为荷叶碱,碱Ia为原荷叶碱,碱Ib为甲异紫堇定,碱K为右旋的衡州乌药碱,另有N-甲基巴婆碱、酸枣碱、5-羟基-6-甲氧基去甲阿朴啡、安木非宾碱D。还有三萜类、黄酮类、枣酸、蛋白质、谷甾醇、苦味质、有机酸、氨基酸以及维生素C、枣仁皂苷(jujuboside)A,B,B1等。李兰芳等在脂肪油中检出的占总量88.142%的24个化合物中,9-十八烷烯酸甲酯(油酸甲酯)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