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件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自然产出水平(natural level of output),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服务的生产水平。
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自然率假说(natural-rate hypothesis),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都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供给冲击(supply shock),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牺牲率(sacrifice ratio),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当人们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