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012·潍坊高二联考)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 )

X―→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开垦增多

土地逐渐私有化←“公田不治”现象增多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解析:选A。根据所学,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本题X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

2.(2012·昌乐一中月考)“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私田的控制和管理。也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据此本题选B项,A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C项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结束。 3.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 .A.管仲改革 C.吴起变法

B.李悝变法 D.商鞅变法

解析:选A。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四次改革或变法的性质。管仲改革发生于春秋初期,属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4.(2012·南通高二检测)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不正确。

5.(2012·临沂一中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国语·齐语》 材料2: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 材料3:??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

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的改革?

(2)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体现的改革内容判定改革名称。第(2)问在把握各自作用的基础上找出相同作用,并从中总结出政治特征。

答案:(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促进了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选C。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层,从而“瓦解”而不是“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2.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

解析:选C。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

3.“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高度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处在社会动荡的变革时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4.(2012·连云港统考)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5.(2012·东营高二联考)史学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

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解析:选A。本题是对管仲“相地而衰征”实质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C.尽地力之教 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

7.(2012·淄博高二联考)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对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

B.都是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 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 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解析:选B。“齐鲁大地”改革指的是齐国的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改革,二者的性质都是奴隶主阶级改革,所以目的不可能是发展封建经济。 8.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

解析:选D。A、B、C、D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而前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二、非选择题 9.(2012·九江高二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材料2: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者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

材料3: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二不税。初亩者,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4: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诗经·大田》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2中所说的“铁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怎样理解材料3中“初亩者??非正也”?材料4反映的情况是在“初税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为什么?

(3)“初税亩”的实行对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何作用?

B.“履亩而税” D.“平籴法”

解析:选D。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1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和材料2中的“铁官”等信息归纳新现象。然后结合材料2回答“铁官”的任务。第(2)问关键是读懂材料3,然后对照材料4,分析公田、私田的变化情况,归纳总结作答。第(3)问考查深层次的理解能力。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来考虑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影响。

答案:(1)农业生产出现牛耕和铁器。教导各行业掌握和使用铁器。

(2)原先实行土地国有制,不承认私田的出现,认为交税是不合法的。实行前。原因:私田不交税,私田数量超过公田。

(3)促进了私田的开垦,产生了封建生产方式,奴隶制度走向解体。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2·潍坊高二联考)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X―→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开垦增多↓土地逐渐私有化←“公田不治”现象增多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li045khcl1lh1d7s71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