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 的河池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黄冬梅,黄卓帆,黄肖寒
【摘 要】摘要:利用1981-2010年气候统计资料,分析河池市暴雨洪涝灾害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分布、社会经济状况等资料,利用GIS系统分析河池市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与防灾抗灾能力,最后给出基于上述4个条件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河池市暴雨洪涝灾害呈波动式增加趋势,年均暴雨日为4.7-7.6天,东部各县暴雨洪涝开始和结束时间都较西部早;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的高风险区在河池市南部,北部为暴雨洪涝灾害低风险区。 【期刊名称】气象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16(037)001 【总页数】4
【关键词】暴雨洪涝;变化特征;灾害风险评估;河池市
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河池市是广西气象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其中暴雨洪涝是河池市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其主要特点是:暴雨日数多且强度大,洪涝频率高、季节性明显。每年4-9月,是河池市暴雨洪涝灾害的频发期,由此引起的灾害也最为严重,已成为制约河池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做到有计划、有准备的防御暴雨洪涝灾害发生,使洪涝灾害处于可控状态,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区划分析是比较简便有效的一种灾害管理方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象灾害研究的深入开展,许多学者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分析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1-16],但目前的风险评估大多在省域尺度上进行,市级尺度的风险评估较少;由于各地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因素各不相同,现有的评价模型、方法不适宜进行区域外推。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基于河池市暴雨气候状况、自然环境及人口经济状况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评估,为该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科学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选取和方法介绍
1.1 数据来源
气象数据采用河池市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和区域自动站(2007—2012年)的降雨数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据来自《河池统计年鉴》(2011年);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提供。 1.2 评估方法
反距离加权法用于空间插值,它以插值点和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离插值点越近的样本点赋予的权重越大。
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最终确定各因子权重。
自然断点法用于等级分区,它用公式确定属性值的自然聚类,减少了同一级中的差异,增加了级间的差异。
加权综合法用于计算各个评价因子对暴雨灾害综合风险的影响,该方法是假设由于指标量化值不同,而使每个指标对于特定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它综合考虑了各个因子对总体对象的影响程度。 1.3 暴雨风险区划的评价指标及分析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暴雨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抗灾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致灾因子是表征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它主要包括暴雨过程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等气象因子;孕灾环境是指灾害发生区域的外部环境,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承灾体是指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包括人员、牲畜、农作物、房屋等;防灾抗灾能力是指研究区域对所遭受气象灾害的抵御能力。考虑到各自对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每个因子赋予权重。
在对上述前4种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借助于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和栅格计算器,得到河池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暴雨洪涝变化特征 2.1.1 时间变化
1981-2010年,河池市年暴雨日数(24h降雨量≥50mm)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各地年暴雨日均在20站日以上,2000年之前总体上是增多的趋势,2001-2006年出现小幅下降,2008年出现明显跃增(图1)。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暴雨一般出现在4-10月,占全年总数的95-99%,暴雨日数以夏季各月最多,其中以6月和7月出现概率最高,其次是春季,冬季各月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