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我去上大学
熊 燕
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菜怎么办?
②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父亲劝母亲:“树大自然直,她又不是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③终于要出发了,母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有什么遗漏。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一起陪我去学校。
④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人都有一个带锁的小柜。我睡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这让母亲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李后,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⑤去商场的路上,母亲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从书店向右转。”“哦,从饭店出来向左转。”说好只买录音机,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给宿舍同学吃。 ⑥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该向右转?还是向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我方向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母亲让我询问商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母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母亲说着说着竟然哭了。父亲愣在那里问我:“你还记得来时经过的建筑物标志吗?”我一脸茫然,摇摇头。父亲轻轻叹了口气说:“那么,我们凭印象走,你在前面带路。”
⑦那天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母亲腰痛,走几步,停下来捶一捶,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站在那里,一脸痛楚。我很心疼,也很惭愧。终于鼓起勇气,向路人询问学校的方向。原来,我们七弯八拐,竟然走到了学校附近,几分钟就到了学校。
⑧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对我说:“万事开头难,今天走出了第一步,明天就能走出第二步。你要记住,路在嘴上。”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⑨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因为她知道,人生路上,她和父亲无法一直陪我走,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
⑩一转眼,多年过去,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人生有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父母的爱,父母的牵挂。我永远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来时的路,回去就不会迷
失方向。
(选自《文苑?感悟》2024年2期)
(1)文章第①②段运用那么多问句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⑨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校作铺垫。
(2)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3)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肯问路的“我”毫不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那年,我去上大学”有什么作用?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第①②段那么多问句是我要去上大学,母亲的话语,结合“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分析,这些都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与牵挂。结台下文第③段“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起陪我去学校”分析,是为下文作铺垫。这么多问题,读者也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吸引读者阅读。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①人物描写及作用作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是动作描写。描写的对象是母亲,这里主要是突出母亲对我独自上大学的担忧,最后要结合母亲对的爱分析。②要求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充满着对我不敢问路生气之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牵挂。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
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这里运用排比的修辞,表达对母亲的感激。“靠我自己去走、靠我自己去辨清、得我自己克服”意思是说:孩子总有离开父母的庇护的那天,应学会依靠自己,学会独立。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內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文中“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哐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还有那些问句中可以看出她关心疼爱孩子;“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我不肯问路,母亲批评“我”,说明她对我严格要求;⑧⑨段中“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她特意安排迷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可见她教子有方。
(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激发出作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⑴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校作铺垫;
⑵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⑶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⑷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肯问路的“我”毫不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⑸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描写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结合文段位置把握与文章行文的关系,二是从描写方法等角度分析文段内容;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需要先判断描写方法,再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⑷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文学作品阅读。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①(A.1975年①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