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爸妈的挑剔差点毁了她:“允许你犯错”,是父母最该讲的一句话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前不久,部门领导让实习生小丹下午去办公室一趟。

听到这话,小丹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得知领导找她只是想听听她的建议后,她才松了口气。

后来她找我聊起这件事,很纳闷地问,为什么我总觉得别人要指责我呢?

接着她谈起了小时候的回忆。

在家里她感觉自己是个“犯错大王”,爸妈监察着她的一举一动,而她总是错漏百出:

生病了也少不了被责怪,怪她太爱美穿裙子,结果着凉了;

甚至连自己身上的深色胎记,也是因为自己“生错了”。

总之一旦做错事,她就感觉自己像个罪人,会被父母审判。

这种总会被指责的感觉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并保留到现在。

于是她对“犯错”非常敏感。

领导找她时,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犯了错。

当别人的语气稍微带着嫌弃时,她也下意识地觉得,别人是在挑剔她。

这些都是早年在人际关系中,没有足够安全感的表现。

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害怕“被看见”。

他们怕被领导看见,被老师看见,被长辈看见,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躲起来,做一个不起眼的人,消失在人群里。

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被看见的,只有错处。

因为他们身边的人总是用评判的语气与他们交流,经常忽略他们的内心感受。

而在过度指责中长大的他们,也会极力地去回避记忆里那些被否定的感觉。

为了避开这些不好的感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里,他们可能会作出以下的反应:

回避错误、过度自省、畏惧权威。

01

害怕被指责,

是因为害怕自己不再被爱。

挑错,是一种否定。

经常性地被家人挑错的孩子,容易接收到“我是不好的”的信息,这感觉很不好受。

为了让自己从这种难受的感觉中逃离出来,他们的内心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一般来说,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有三种:

“欺瞒”、“示弱”与“归罪”。

① 欺瞒:缺乏坦诚沟通的勇气。

小丹人生中第一次说谎,发生在上幼儿园时。

那时她因为贪玩,把脚刮伤了。

但当时她顾不上自己伤口的疼痛,而是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挨骂。

因为害怕被家人责怪,她不敢说是自己弄伤的,就说是被隔壁的孩子划伤的。

于是爸爸去找隔壁邻居理论,弄得两家人差点大打出手。

事后小丹对她随口的谎言感到后悔,但她依旧没办法坦诚地说出事情经过。

因为说出来,可能会遭到指责。

对害怕被指责的人来说,犯错是件小事,“犯错被发现”才是个大事。

所以他们会下意识地说谎,掩盖事实,逃避责任,以阻止自己被指责的可能。

② 示弱:“我已经这么惨了,你们不能够指责我。”

在做不到尽善尽美时,把自己变成弱者或者“受害者”,是另一种避免被挑剔的方法。

示弱的形式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卖惨”;

一种是“自我惩罚”。

“卖惨”是指,因为我遭遇了某些状况以外的事,所以我的发挥失常,就变得情有可原了。

比如每次我拖稿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对上司透露我生病了,而且疼痛一直折磨着我,这才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

“自我惩罚”指的是,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先惩罚自己了,如果你们还要再指责我,那就太冷血了。

在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2》中,作为导游的郑爽,得知自己找的房子没有暖气,导致大家要受冷,她的反应是一直强调自己做得不好,并执意睡在客厅挨冻。

因为她的自我惩罚,大家纷纷安慰她,劝她回房间睡觉,根本没精力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

“示弱”其实有种道德绑架的意味,虽然通过“示弱”可以获得别人暂时的关心,但在亲密关系里,平等才是一个让彼此都舒服的姿态。

③ 归罪:“都是因为你,我才会犯错。”

而因为害怕被指责,这个“坏人”不能是自己,所以他们只能把责任往外部推。

于是就出现了“我的错,都是外界导致的”这样的辩解。

比如郑爽公开承认“整容”这件事。

在大众的认知里,“整容”算不上是件好事,因此她也害怕观众会对自己有偏见。

所以虽然她大方承认自己整容了,但她的说法是,整容不是因为“我想变漂亮”,而是因为“前男友太优秀了,我很自卑”。

她没有一点错,错就错在男朋友太优秀,让她压力太大。

在这个关系里,她是受害方,不是坏人。

常年活在挑剔声中的人,在他们的成长体验中,缺少了爱和正向感受的承接。

02

困境:

对内过度自我指责,对外不知如何自处

从小总被挑错的人,长大后会把爱挑剔的父母,内化成自己的内在父母。

虽然离开了挑剔指责的环境,但那个模式跟着自己进入新的世界。

最终导致他们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过度指责自己。

因为害怕被挑错,他们行事会非常小心谨慎。

于是他们就陷入了“对内过度指责,对外不知如何自处”的困境里。

过度自我指责,会导致他们的自我被削减。

因为不敢随意放纵,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敢纵容那个富有创造力的自己,只敢保留那个绝对正确的自己。

于是本该蓬勃发展的自我,就会缩小成一个只追求正确世俗标准的自我。

害怕被责怪的人,性格往往也会比较敏感,外界一些轻微的动作,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往往是他面对的第一个权威者。

家长如果习惯性地挑剔孩子,那孩子就会认为在有权威者的关系里,自己始终是被审视的那一方。

其中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害怕权威,不懂得和权威者相处。

因为总是把自己放置在被人挑剔的角色,所以在面对权威时,他们总有一种权力不对等的压迫感,不敢主动索取,容易表现得唯唯诺诺,没办法做到不卑不亢。

03

给自己多些宽容和理解

在批判声中长大的孩子,总会认为外界对他有审视或不善意的眼光,除了会用“说谎”、“示弱”等方式来进行防御或进行自我攻击外,同时他们无法面对自己“做错”的那个部分。

这也是他们常常觉得难受的地方:

既觉得自己不被外界包容,自己也不够包容自己。

如果你也是那个活在“对与错”二元对立的那个孩子,希望这里的建议可以帮助你慢慢走出困境。

① 觉察自己的情绪。

觉察到自己身上一些回避、归罪等敏感情绪,其实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情感体验。

当意识到自己的不开心的是过去的重现,我们就可以尝试不让自己沉浸在过往的情绪里。

这时我们可以做做其他事,比如吃东西,看剧,找人倾诉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② 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你觉得对方在怪罪你、挑剔你时,你可以直接向对方说出你的感受。

如果对方错怪你了,说开之后,你们的隔阂就可以解除;

如果真的是自己做得不到位,你也可以大方承认,并且告诉自己,“有错误”并不代表着“你不好”。

③ 观察别人面对自己错误时的反应。

在日常中,“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你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应对“出错”的方式。

也许从他们身上,你会受到启发。

④ 去爱自己的内心小孩。

现在的你,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应付各这种挑战。

你不需要和过去的所有细节都和解。

你只需要跟过去的自己说声“没关系”,并且继续爱自己。

当孩子做错事时,带着孩子回顾事情发生的时候,要关心和梳理他当时的内心变化。

另外,还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

“抱持性环境”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理论 。

意思是,要给孩子建造一个充满爱的、支撑性的、包容性的环境。

这并不代表,在孩子做错事时,要无条件地维护孩子。

而是在孩子认识到错误之后,要让他知道,还是有人愿意支持他,成为他的后盾。

这世界上,没有人是不会犯错的。

当你能够去耐下心来,去跟着孩子成长一次,犯各种各样的小错而不被惩罚,你也能从心底里放过你自己,容纳自己,尽情体验生命。

极客晨星少儿编程

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让孩子通过学习编程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赶紧行动起来吧!

爸妈的挑剔差点毁了她:“允许你犯错”,是父母最该讲的一句话 - 图文

前不久,部门领导让实习生小丹下午去办公室一趟。听到这话,小丹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得知领导找她只是想听听她的建议后,她才松了口气。后来她找我聊起这件事,很纳闷地问,为什么我总觉得别人要指责我呢?接着她谈起了小时候的回忆。在家里她感觉自己是个“犯错大王”,爸妈监察着她的一举一动,而她总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l6748ulzm20sz532alg3gznb0gt5600bp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