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 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 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重点】
通过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要 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教学难点】
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 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设想】
1、易卜生是西方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对他做一些全面的介 绍还是必要的。在介绍易卜生时,应该突出以下三点:第一,他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 现代主义三种戏剧思潮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他拉近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首创了 “社会问题剧”,显示了戏剧对生活的干预作用;第三,他在现代戏剧的革新上有重要的贡 献。
2、《玩偶之家》选段的赏析是本单元的重点。《玩偶之家》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
言”,因此,不能不讲它的社会意义。可以考虑突出两点:第一,娜拉对于男权社会的叛逆。 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的男 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 性形象;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 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
3、本单元艺术技巧的学习着重领会“事件”在戏剧中的作用。也是希望通过这个侧面 认识戏剧区别于小说、散文、诗歌的重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 年 3 月 20 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 人家庭。1834 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 岁时他到格里姆 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 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 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 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1850 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 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 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 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 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 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 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 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 1848 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 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 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
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 新剧本。1852 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 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 (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 145 部。他 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
“写作,既是坐下来判断自己”易仆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同他的 剧作一样深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他,被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 父”。这位北欧文化巨人,以社会化性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观,反映了挪威那个特定的 时代。
二、初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玩偶之家》(1879),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女主人公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字向 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贼 无耻。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 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剧中的“娜拉”为什么出走?对此,你怎么看?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提示:对于娜拉何以出走,学生可以根据剧本很容易地作出解答。但对这一行动的看 法很可能见仁见智,如果围绕现实生活中诸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观念讨论,可 能更会将问题引向深入。
2、剧中人物海尔茂与娜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他们之间冲突的焦点是什么?自选角度, 写一篇戏剧短评。
3、本剧结尾的戏剧动作是一声门响。此处的门仅仅是一扇门吗?其中蕴涵怎样的深意?谈 谈你的理解。
提示: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研究该戏结尾的意义:一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关门一 响”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性意义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二是戏剧学 的角度,可以把该戏结尾同其他一些戏的结尾对比研究,看看戏剧结尾一共有几种模式, 《玩偶之家》的结尾的特殊意义在何处。 四、关于《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读。)
1、这部戏从首演到现在,所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庭中妇 女的权利问题,即它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奴隶”状态的质疑。关于这个问题,所选资料 中胡适的文章有很好的说明,可以参考。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悲剧《美狄亚》开始,就关 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平等和自由问题。截止到易卜生以前,艺术家所关注的婚姻中的悲剧因 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于父母的权力造成男女婚姻选择上的不自由;二是由于封 建门第观念造成婚后的不和谐乃至衍生悲剧;三是法律和习俗要求妻子必须保持忠贞,而 丈夫可以寻花问柳的这一社会不公正。易卜生提出的问题却超越了这三条,他极其尖锐地 揭露了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里现代妇女的奴隶处境,可谓振聋发聩。因此,人们认 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现在应该提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 偶之家》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偶之家》出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命题在当代有没有过时? 据说,该剧近年在美国演出时,海尔茂、娜拉的有些台词常引起观众的哄笑,觉得太过时、 太滑稽了;还有的观众质疑娜拉抛开三个孩子出走是否道德。还有,如果灾祸降临时海尔 茂采取“我是男子汉大丈夫”慨然担当的态度,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在中国,男人要求女 人顺从是以男子在危难时对女子的保护作为交换的。如果有了这个前提,男权主义是否就 变成了好东西?这些问题令我们深思。中国有的剧院上演时曾将海尔茂改成中国人,娜拉
嫁到了中国,结尾是娜拉离开中国返回挪威。这一改动将原剧本的女权与男权社会的冲突 转换为中西文化的冲突,这样做是否妥当值得讨论,但剧本也提出了中国的男权主义是否 比西方更甚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还出现丈夫抛弃妻子、儿女、不负赡养责任的“海 尔茂出走”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其结果是“娜拉”(妻子)生活艰难、孩子得不到父 亲的爱和指导,这实际上是男权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也很值得讨论。
《玩偶之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通过主人公娜拉的亲身经历,揭示出浪漫主义的爱 情观念已经死亡。前面讲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分别显示了中国和西方的浪漫 主义爱情观念。这一观念可以用黑格尔的下列话语描绘: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活着;双方在这个充 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个同一里。 ”
也就是说,作为恋爱的双方自己都活在对方的身体里和对方的精神世界里,如果失去 了对方,不说是最大的不幸也得说是一个很大的不幸。剧中的娜拉也是这种爱情观念的笃 信者。由这种信念出发,娜拉认为,在海尔茂遇到生命危险时,自己应该全力以赴不惜生 命,同样,在自己遇到危难的时刻海尔茂也会挺身而出,慨然把责任承担起来,就像自己 对待他那样。但是,事实无情地击碎了这种梦想──她自己所醉心那种“奇迹”并没有出 现,海尔茂一连串的怒骂,不仅使娜拉从所谓“爱情”的幻象中苏醒过来,而且从根本上 动摇了那种曾令她舍身、使她快乐的生活观念,她不再相信“奇迹”。这个社会中,包括自 己的家庭中自己所倾心的那种爱情已经没有位置。所谓奇迹,也只是一种不可能发生的幻 象。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娜拉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这是精神支柱的崩塌。娜拉没有去自 杀,但是她的灵魂中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却已死亡。当娜拉准备离开海尔茂时,再次提到 “奇迹”:海尔茂问:“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一个陌生人?”娜拉答道:“托伐,那就 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问:“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娜拉说:“那就是说, 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哦,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在娜拉已经走出 门后依然念叨着“奇迹中的奇迹……”但是海尔茂显然不懂也无法领会这种浪漫的观念,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正是他所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社会观念消灭了这种“奇迹”。《玩偶之家》 结局,看起来是娜拉的胜利,其实,是海尔茂的胜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所有精神、 情感都加以物化,在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所描绘的那种浪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死亡是不可避 免的。
有人认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是一剂“毒药”,它妨碍人们理性地处理男人和女人的 关系,容易给感情带来伤害,因此,它的“死亡”是好事。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浪漫主义 的爱情观念实际上是人的理性和性欲之间的“中介物”,它一方面把性欲提升为一种美的情 感,另一方面使得理性带上感情的柔性色彩。浪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消亡,使得人们在处理 男女之间的“爱情”时,只剩下实用理性和性欲这样两极。这种状况是好还是不好?是人 类的进步还是倒退?是很值得深思的。
2、易卜生的戏剧是西方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又一座艺术高峰。他对 戏剧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戏剧是一种剧场艺术,它要求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譬如两小 时左右)内,把剧场的观众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兴味盎然地从事欣赏活动。因此,易卜 生以前的戏剧,大多以一个观众并不熟悉的、充满传奇或激变的故事为戏剧的核心。易卜 生则把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台。《玩偶之家》剧本的开头描述故事发生的时空 环境时写道:“一间屋子,布置得很舒服很雅致,但并不奢华。后面右边,一扇门通到门 庭。左边一扇门通到海尔茂书房。两扇门中间有一架钢琴。左边中央有一扇门,靠前一点, 有一扇窗。靠窗有一张圆桌,几把扶手椅和一只小沙发。右墙里靠后,又有一扇门,靠墙 往前一点,一只磁火炉,火炉前面有一对扶手椅和一张摇椅。侧门和火炉中间有一张小桌
子。墙上挂着许多版画。一只什锦架上摆着瓷器和小古玩。一只小书橱里放满了精装书籍。 地上铺着地毯。炉子生着火。”这段描述,看起来很平常,但在易卜生时代的戏剧创作上有 着革命性的意义。在以往的戏剧中,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往往与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 甚远。《玩偶之家》的大幕一开启,观众看到的不是王宫,不是奇山异水,而是生活中随处 可见的“小康之家”。幕启时娜拉买圣诞树、吃甜食,以及海尔茂对娜拉“乱花钱”的责备 都令观众感到似曾见过。接下来出现的客人如林丹太太、阮克医生等也不带任何传奇色彩, 是许多家庭都可以看到的平常人物。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在论及莎士比亚与易卜生的区别 时说:“在易卜生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剧作者的技术已经收缩为只是布局设景的技术。他 们的理论是,布局越新奇,戏剧越好。易卜生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认为布局越家常平凡, 戏剧越有趣味。莎士比亚把我们自己搬上舞台,可是没把我们的处境搬上舞台。例如,我 们的叔叔轻易不谋杀我们的父亲,也不能跟我们的母亲合法结婚;如果不遇见女巫,我们 的国王并不经常被人刺死而由刺客继承王位;我们立券借钱时也不会预测割肉还账。易卜 生补做了莎士比亚没做的事。易卜生不但把我们搬上舞台,并且把在我们自己处境中的我 们搬上舞台。剧中人的遭遇就是我们的遭遇。”也就是说,易卜生在设置戏剧的情境时,力 求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看戏的人感到熟悉亲切,容易同剧中人认同。这是易卜生在设 置戏剧情境时与他的前辈之不同,也是他对现实主义戏剧的重要贡献。
3、易卜生的戏剧情境虽然平凡,并不意味着戏剧没有波澜起伏和戏剧冲突。如果没有 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证的事相要挟这个突发事件,娜拉的家庭可能永远不会爆发 冲突,这个家庭就会平静地存在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的“事件”在戏剧性的构成 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易卜生同他的前辈(如莎士比亚、莫里哀)没有本质上的 不同。而同契诃夫以及一些现代主义戏剧家有区别。关于戏剧事件如何推进人物性格冲突 的展开和发展,教材中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讲授中应该说明,不是随便什么事件 都可以构成推动戏剧进展的因素,只有那些能够引发“性格和意志冲突”的事件才具有戏 剧意义。 五、《玩偶之家》艺术特点
1、作者善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使观众从容地进入戏剧的高潮处,也使整部作品 情节紧凑,毫无拖沓之感。易卜生的这种结构手法,被称为“动作压缩法”或“情节压缩 法”。
2、全剧矛盾冲突不断,高潮迭起。
3、巧用伏笔,构思精巧,情节完整,前后呼应是《玩偶之家》的又一特点。 六、布置作业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谈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出走的娜拉只有 两条出路:堕落或是回来。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她出走后会怎样?试着以剧本的形式为她 设计一个结局,同学们之间比较,看谁设计得更合理更巧妙。
提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诸多妇女“出走”的形象,诸如胡适《终身大事》 中的田亚梅、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茅盾《虹》中的梅女士、叶圣陶《倪焕之》中的金 佩璋、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等。可以结合她们出走后的不同命运来研究“娜 拉走后怎样”这一课题,然后再结合当代生活设计“出走的命运”的剧本提纲,可能思路 会更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