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1.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们在影响总需求的方式上有何区别?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的制度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就税收制度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随着收入的增多,边际税率越高,上缴的税收就越多,税收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再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速下降,税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随着收入的下降,纳税时按照相对低的税率缴税,导致税收减少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造成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国民收入下降的慢,可以看做相对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减轻经济萧条。
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两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
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就越大。这一点可以从三部门经1济的支出乘数公式中得出。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就
1-β(1-t)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1
求增加1×=3.57美元,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
1-0.8×(1-0.1)1
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1×=2.5美元,可见,
1-0.8×(1-0.25)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3.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和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
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来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5.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
解答: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会按照货币乘数数倍地增加,这是政府的货币筹资,其结果往往是形成通货膨胀,这是国家征收的
通货膨胀税;而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府的债务筹资。
6.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如果用H、Cu、RR和ER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M和D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
H=Cu+RR+ER M=Cu+D
Cu+DM
即有H= ,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则得:
Cu+RR+ERCu/D+1M1?rc 货币乘数= H= =,
Cu/D+RR/D+ER/Drd?re?rc其中Cu/D即rc是现金—存款比率,RR/D即rd是法定准备率,ER/D即re是超额准备率。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就越小。
7.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通常运用哪些政策工具?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8. IS 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9. IS 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10. 什么是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而提出的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泰勒研究发现,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要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节物价(从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从而就业和失业),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泰勒规则就是一种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率变化调整的准则。
泰勒提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遵循以下规则: i=i*+a(p-p*)-b(u-u*)
式中,p和p*是实际通胀率和目标通胀率,u和u*是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i和i*是名义利率和名义目标利率,a和b是正的系数,表示央行对通胀和失业的关心程度。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地执行这个规则,但这个规则确实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思路。
11. 为什么政府在考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
尽管政策正确而适时,好的政策需要政府官员来执行,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这种情况有时形成“政治经济周期”。例如,一本流行的教材写道:“政治经济周期研究经济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