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一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一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温馨提示:带着快乐的心情做题,你会在考试中收获更多。)

第I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蹉(cuō)跌 绮(qí)丽 义愤填膺(yīnɡ) 参差不齐(cī) ....B.神龛(kān) 愤懑(mǎn) 卓(zhuó)有成效 窸窸窣窣(sūo) ....C.休憩 (xī) 赞和(hé) 挥斥方遒(qiú) 画作拙劣(zhuō) ....D.安谧 (mì) 枯槁(ɡǎo) 蓊蓊郁郁(wěnɡ) 游目骋怀(chě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僻 寂寞 没精打彩 历尽沧桑 B.弥望 廖廓 专心致志 小心翼翼 C.树阴 缥缈 永葆青春 游目骋怀 D.翡翠 提练 豁然开朗 妖童媛女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 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C.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中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从树林里穿过。”

D.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

恨。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二、(9分,每小题3分)

①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②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③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5.“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这句话的句式特点和

表达意思是( )

A.这个双重否定句说的是“我”现在已经并不是一个不说话心里就不安的人了。 B.这个双重否定句说的是“我”现在已经是一个不说话心里就不安的人了。 C.这个否定句说的是“我”现在已经并不是一个不说话心里就不安的人了。 D.这个否定句说的是“我”现在已经是一个不说话心里就不安的人了。 6.作者使用“曲笔”的原因不正确的项是( ) A.呐喊要听将令 B.主将不主张消极

C.不忍心单四嫂子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D.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传染给青年 7.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 A.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 C.揭示《呐喊》的创作目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过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阐述《呐喊》的写作特点。 D.揭示《呐喊》的成集经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B.直为百步耳 .D.树之以桑 .

凶:荒年。 直:只是,不过。 悌:尊敬父母。 树:种植。

( )

( )

C.申之以孝悌之义 .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数罟不入洿池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上使外将兵 .

珠可历历数也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弃甲曳兵而走 .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臣不胜受恩感激 ..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道之始”的一组是

( )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③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 )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施行仁政应以得民心为本,要养护田地、山林、川泽之利。

B.孟子认为,要慎重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阐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以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

C.孟子说,五十岁和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尊老爱幼、礼贤下士蔚然成风,一般百姓也没有饥饿寒冻之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绝对没有的事。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终结句描绘了仁义治国,天下百姓悦诚投奔的动人图景,反映了孟子对自己主张的确信,又企图以此诱导、激励梁惠王推行仁政。

第II卷

四、(23分)

12、翻译上文中画线的语句(9分)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分)

译文: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译文: (3)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3分)

译文: 1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4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野 渡 柯 灵

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萦回,彩带似的打着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陋的小屋临河独立。——那就许是船夫的住所。

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低吟浅唱,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俚歌,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点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河边,扬起喉咙叫道:“摆渡呀!”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不久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摇渡船的仿佛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做起,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命运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机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而他却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这老人除了为年月所刻成的皱纹,脸上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老人生活所需由村中大族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的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节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跄琅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氤氲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让老人来来回回的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摆渡呀!”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夹带着评长论短,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一般渡头的光景,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 (1935年)

15.作家笔下的“浙东水村”有何特点?作家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感情?(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写老人“极其冷漠”“默然吸他的旱烟”“总是沉默着”,用意是什么?(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温馨提示:带着快乐的心情做题,你会在考试中收获更多。)第I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qzw3wy9t03ypi6bk157e16g2f50200ou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