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
意义探究
摘要: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时,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尚处在低级阶段,与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有很大差别,就是说当今世界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价值论仍然不会改变,用劳动价值论说明的价值规律仍然符合今天的实践。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劳动价值论来洞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新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物化劳动;指导意义
一、关于劳动创造价值问题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探讨异常激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可谓见仁见智。在有关劳动价值论的持续争论中,其核心论辩多集中于“价值源泉问题”、“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之关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三个层面。此类争论也可说是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如“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而展开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首先要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其次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及其与当代现实的关系;最后要从理论本
身的原创含义和现实价值出发,准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二、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华
要深化认识 , 首先要 “原汁原味” 地把握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华,这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 《资本论》 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了解马克思对劳动的界定,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阐述。“劳动” 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马克思将其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劳动” 范畴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分,如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工资理论、分配理论等,正是建立在上述一系列劳动范畴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不是物化劳动,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认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因为机器、知识等生产要素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离开了人,任何先进的机器、高深的知识,都将一无是处。价值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抽象人类劳动则是指人类生产商品时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因此机器、知识等作为生产要素,凝结着人类的抽象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它们只能帮助劳动者把劳动凝结在生产的新产品上,产生新的价值,同时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而不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也就说明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三、关于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动要形成价值,光靠劳动自身还不行。如果只有劳动而不具有诸如土地、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无论如何是生产不出商品来的。关于产品的生产要素,马克思明确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作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见,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产品的生产要素,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要素的基本观点。众所周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确实借鉴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但若就此忽视二者的根本区别就荒谬了。因为,从方法论来看,马克思以为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采用的是从现象到现象的描述方法,而马克思则采用的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抽象方法。于此,马克思曾说斯密的经济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另一种则只是把生活过程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按照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分类、叙述并归入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之中。” 而且在对斯密的继承中,李嘉图和马克思都继承了斯密的科学的抽象方法。但从对李嘉图的批评开始,庸俗经济学家就没有停止过对政治经济学中采用的抽象方法的批评。如萨伊在批评李嘉图时说道:“李嘉图先生,有时候依据过于一般抽象化原理来讨论——这个指责可能是有依据的。”对此,马克思在回击庸俗经济学家的批判时认为:“如果说人们责备李嘉图过于抽象,那末相反的责备倒是公正的,这就是:他缺
乏抽象力,他在考察商品价值时无法忘掉利润这个从竞争领域来到他面前的事实。”即在马克思看来,李嘉图的抽象方法仍不成熟和不彻底。不仅如此,对于庸俗的经济学家拒绝辩证法和只是通过大量经济事实做科学的抽象来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做法,马克思挖苦道:“庸俗经济学却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它为了对可以说是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日常需要,一再反复咀嚼科学的经济学早就提供的材料。”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纬度
如何看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认为还应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及其与当代现实的关系。首先,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吸收,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也使其理论自身有了历史继承性。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迅速提高,但社会竞争处于无政府状态,其内部的阶级分化日益严重,占人口最多数的劳动阶级的基本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换活动和作为交换活动前提的所有权现象已成为各种经济与社会理论思考的基本命题。在经济研究中涉及劳动收入来源和分配问题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配第、坎蒂隆开始,一直到斯密逐渐成型的生存工资理论作为基本事实一度被政治经济学家们看作是社会的恒态,并成为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共识。如威廉·配第提出的“商品价值决定于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观点,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与商品价格”的分析以及大卫·李嘉图抛弃简单的现象分析法而开始借助于科学的抽象和辩证法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等。承认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价值中的作用,并不是否定劳动是价值唯
一源泉这个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这是因为前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不能创造商品价值;后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没有劳动这个唯一源泉,无论物质生产要素多么先进,多么丰富,同样创造不出商品价值。
五、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问题
(一)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在《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 “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象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质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者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