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更新
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品种选择
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等部门正式发布《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2004年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被废止。2015版《指导原则》与2004版具体变更内容如下。
表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变更内容
项目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 2015年版 新增“放射、超声等影像结果”为细菌、真菌性感染依据;删除“门诊病人可根据病情药开展药敏工作”。 增加“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删除旧版中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的“重症感染者例外”这个注释。 非手术预防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进一步将预防用药目的明确为“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并与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区分开来。 2004年版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细菌性感染。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仅提出内科、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包括预防用药的对象、时间、人群等,主要是用于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 非手术预防用药指征 1.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应用”预防类抗菌药物。2.将不适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3.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提出明确的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 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宜常规使用”预防类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强调了预防用药目的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考虑预防用药的情况中,增加了感染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包括术后可能出现的全身性感染。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开始给药改为“在皮肤、粘膜切口前0.5~1h”开始给药时间为“术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术中追加一次抗菌药物的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书中追加一次抗菌药物的条件为“手术时间超过3h,或是雪亮大于1500ml” 用的给药方案 条件改为“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明确提出“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h,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在2009年38号文的基础上的手术类型更加全面,而且对于同一个外科系统手术类型进仅提出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但未给出详细具体的推荐。 用的品种选择 行更为详细的区分。详见表1。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征 相比2004年版,2015年版根据新的临床指南等询证医学证据更加细化初始经验治疗的药物选择。 1.2015年版首次提出多重耐药菌及泛耐药菌感染时,需抗生素联合用药。 2.2015年版同时也将2004年版“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重症感染”这一联合用药的指标删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1.2015年版新增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2.2015年版重新定义了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其不但是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而且应是已经列入基本药品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3.2015年版着重突出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首次指出可以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几种情况。 4.2015年版新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评估和监督检查项目:①加强
各级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培训;②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科学设定控制指标、处方医嘱专项点评);③反馈与干预(通过监测-反馈-干预-追踪模式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持续改进);④加强监督检查。
表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1][2]
切口手术名称 类型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金黄色葡萄球菌,凝脑外科手术(清洁,无植入物) Ⅰ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脑外科手术(经鼻窦、鼻腔、口咽Ⅱ 部手术) 菌(如消化链球菌) 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金黄色葡萄球菌,凝脑脊液分流术 Ⅰ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脊髓手术 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或角膜移植、泪囊手术、眼穿通伤) 头颈部手术(恶性肿瘤,不经口咽Ⅰ 部粘膜)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头颈部手术(经口腔黏膜) Ⅱ 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 颌面外科(下颌骨切开复位或内固Ⅰ 定,面部整形手术有移植物手术,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Ⅰ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Ⅰ、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球菌属,口咽部厌氧±[5]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可能的污染菌 抗菌药物
正颌手术) 耳鼻喉科(复杂性鼻中隔成形术,Ⅱ 包括移植) 乳腺手术(乳腺癌、乳房成形术,Ⅰ 有植物物如乳房重建术) 链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Ⅱ 肺炎链球菌,格兰阴性杆菌 心血管手术(腹主动脉重建、下肢手术切口涉及腹股沟、任何血管手Ⅰ 术植入人工假体或异物,心脏手术、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Ⅱ、肝、胆系统及胰腺手术 Ⅲ 菌(如脆弱拟杆菌) 或头霉素类 革兰阴性杆菌,链球Ⅱ、胃、十二指肠、小肠手术 Ⅲ (如消化链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Ⅱ、结肠、直肠、阑尾手术 Ⅲ 菌(如脆弱拟杆菌) 类,或头孢曲松±[5]甲硝唑 经直肠前列腺活检 泌尿外科手术:进入泌尿道或经引道的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或前列Ⅱ 腺切除术、异体植入及取出,切开造口、支架的植入及取出)及经皮革兰阴性杆菌 或氟喹诺酮类[4]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Ⅱ 革兰阴性杆菌 氟喹诺酮类[4]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5]甲硝唑,或头霉素菌属,口咽部厌氧菌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革兰阴性杆菌,厌氧头孢曲松[3]±[5]甲硝唑,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金黄色葡萄球菌,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肾镜手术 革兰阴性杆菌, 泌尿外科手术:涉及肠道的手术 Ⅱ 厌氧菌 葡萄球菌属, 有假体植入的泌尿系统手术 Ⅱ 革兰阴性杆菌 素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经引道或经腹腔子宫切除术 Ⅱ 菌属,B组链球菌,厌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使用举宫Ⅱ 器) 厌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羊膜早破或剖宫产 Ⅱ 菌属,B组链球菌,±[5]甲硝唑 厌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人工流产-刮宫术引产术 Ⅱ 菌属,厌氧菌(如脆±[5]甲硝唑,或多西环素 弱拟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Ⅱ、会阴撕裂修补术 Ⅲ 氧菌(如脆弱拟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皮瓣转移术(游离或带蒂)或植皮Ⅱ 术 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关节置换成形术、截骨、骨内固定术、腔隙植骨术、脊柱术(应用或不用植入物、内固定物) Ⅰ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链球菌属 甲)万古霉素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菌属,链球菌属、厌±[5]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菌属,B组链球菌,±[5]甲硝唑,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引道手术加用甲硝唑)[3],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外固定架植入术 Ⅱ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Ⅰ、截肢术 Ⅱ 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开放骨折内固定术 Ⅱ 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5]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1] 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胺类+甲硝唑。
[3] 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林,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4] 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格限制。 [5] 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