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A、B、C、D、E、F、G、Y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C、E、G属于单质,Y是一种有毒气体,反应①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D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E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此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_____(写化学式) (3)X是_____和_____(均写化学式)的混合溶液,当_____的情况下将没有E生成。 (4)反应②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CuO H2 Fe2O3+3COFe+CuCl2=FeCl2+Cu 【解析】 【分析】
由反应①是炼铁的主要反应,且Y有毒,所以Y是一氧化碳,则A是氧化铁,生成的B可能是二氧化碳,C是铁;由G是红色固体可知G可能是铜,G与氧气反应生成D,则D为氧化铜,D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生成X,则X中有氯化铜和过量的稀盐酸,X与C反应生成E是单质,G是铜,F为浅绿色溶液,所以F中有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氯化亚铁,E为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代入检验推断正确。 【详解】
(1)由分析知D物质为氧化铜,化学式为CuO,E是氢气,化学式为H2; (2)反应①是炼铁的主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高温 2Fe+3CO2 CO HCl CuCl2 无HCl时
高温 2Fe+3CO2,此反应中一
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铁中的氧元素,所以一氧化碳被氧化,其化学式为CO;
(3)由题意知,X是氯化铜与稀盐酸的混合物,氯化铜的化学式为CuCl2,稀盐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HCl,当无稀盐酸时将没有氢气生成,即无HCl时,无E生成;
(4)反应②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反应是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所以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
2.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无色气体,其中C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引
起中毒,D是最轻的气体,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的其他产物已略去)。请回等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B______ C______D______E______
(2)氧化铜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答案】O2 CO2 CO H2 CH4 CuO+H2【解析】 【详解】
(1)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5种无色气体,气体E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E为甲烷,C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所以C是一氧化碳,D是最轻的气体,D是氢气,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会生成B,所以B是二氧化碳;气体A和一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知道A就是氧气,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氧气和甲烷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O2,B是CO2,C是CO,D是H2,E是CH4,故填:O2,CO2,CO,H2,CH4;
(2)氧化铜与D的反应是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
ΔCu+H2O 置换反应
ΔCu+H2O,反应基本类型属于置换反应,故填:CuO+H2
ΔCu+H2O 置换反应。
3.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若该反应为高温下进行的置换反应,且A、C为黑色固体,A具有磁性,D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反应为A燃烧不充分的反应,且A由两种元素组成,质量比为3:1,B可供给动物呼吸,常温下C为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20℃时,将B溶于乙醇中配成饱和溶液,通入适量A发生反应,且A是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B为碱,C为纯碱,则在乙醇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时,B、C在水中和乙醇中的溶解度 物质 B C 水中的溶解度 109g 21.8g 乙醇中的溶解度 17.3g <0.01g
【答案】Fe3O4+2C
3Fe+2CO2↑ 2CH4+3O2
2CO+4H2O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1)若该反应为高温下进行的置换反应,且A、C为黑色固体,A具有磁性,D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A是四氧化三铁,C是铁,四氧化三铁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3O4+2C
高温3Fe+2CO2↑;
(2)若该反应为A燃烧不充分的反应,且A由两种元素组成,质量比为3:1,B可供给动物呼吸,常温下C为气体,所以A是甲烷,B是氧气,所以C是一氧化碳,甲烷和不充足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3O2
点燃2CO+4H2O;
(3)若在20℃时,将B溶于乙醇中配成饱和溶液,通入适量A发生反应,且A是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B为碱,C为纯碱,所以A是二氧化碳,C是碳酸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4.一包固体,可能含有镁粉、碳粉、氧化铜、氢氧化钠、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滤渣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证据是____________;
(3)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该兴趣小组将滤液C和滤液D都倒入废液缸,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E为蓝色,经检验, E中不含氯离子,则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答案】KCl+AgNO3=AgCl↓+KNO3 氢氧化钠 滤液A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 氯化钾、氧化铜、镁 硝酸、硝酸铜、硝酸钾 【解析】 【分析】
氧氧化铜、镁粉、碳粉都不溶于水,碳粉不溶于酸,氢氧化钠和硝酸铜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氯化钾和硝酸银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详解】
(1)生成白色沉淀滤渣乙的反应是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化学方程式为:KCl+AgNO3=AgCl↓+KNO3;
(2)通过推导可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原因是:滤液A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
(3)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生成的滤渣丙在空气中灼烧,有固体残留,所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钾、氧化铜、镁;
(4)实验结束后,该兴趣小组将滤液C和滤液D都倒入废液缸,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E为蓝色,经检验,E中不含氯离子,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钾,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则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铜、硝酸钾。
5.(6分)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图所示的反应(反应条件省略,“-”表示相连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反应生成的物质)。
(1)若A、C为化合物,B、D为单质,则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写出符合该反应类型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为单质,B属于糖类,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3)若A、C所含元素种类相同,B、D为黑色粉末,请说出A的一种用途:_______,B的名称:_____________。
【答案】(1)置换反应,H2 + CuO△Cu + H2O(答案不唯一) (2)C6H12O6(3)冶炼金属,四氧化三铁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H2 + CuO△Cu + H2O(答案不唯一)(2)该物质为C6H12O6(3)A为一氧化碳,B为四氧化三铁,C为二氧化碳,D为铁,则A可用来冶炼金属。 考点:框图式推断题。
6.将锌粉加入到一定质量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可以得到溶液和固体。
(1)写出会导致溶液质量变小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若所得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请分析所得固体的成分_____________。 【答案】Zn+2AgNO3=Zn(NO3)2+2Ag 一定有Ag和Cu, 可能含有Zn 【解析】
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将锌粉加入到一定质量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AgNO3溶液反应,若锌有剩余,再与Cu(NO3)2溶液反应。(1)因为相对原子质量,Ar(Ag)>Ar(Zn)>Ar(Cu),且Ag与Cu位于溶液中,所以会导致溶液质量变小的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2)若所得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说明锌与AgNO3溶液和Cu(NO3)2溶液都反应完,锌是否有剩余不能确定。故所得固体中一定有Ag和Cu,可能含有Zn。
7.A、B、C、D、E是初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 D是黑色固体,且与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有红色物质生成,E的固体俗称干冰。①、②、③、④的反应类型分别是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图中“一”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D_________,E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