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环境监测

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 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

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

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 消解、蒸馏、萃取。 (或 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分为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 特定工业区。

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类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

14.地表水的采样时间与频次:①饮用水、污染严重河段、水系干流,每月至少一次。 ②中小河流,污染严重的湖泊全年采样不得少于6次,隔月一次。

③国控水系 河流 湖,库上的监测断面,采样时间可设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底泥在每年枯水期采集一次。

15.测定水中悬浮物时所用烘干温度为103-105℃,测定水中有机物的烘干温度为60℃。 16.萃取分离中,一般要求分配比D>10,当萃取过程中没有副反应发生时,分配系数Kd等于分配比D,当有副反应发生时,分配比大,指被萃取溶质在有机相浓度高,在水相浓度低。

1.汞的测定方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是测定多种金属元素的标准方法)原理: 水样于95℃在酸性介质中用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消解,用盐酸羟胺还原过量的氧化剂,加入双硫腙溶液

2+

与汞离子生成橙色螯合物。为消除Cu等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可在碱洗脱液中加EDTA二

6+

钠盐进行掩蔽。消除Cr的干扰加亚硫酸钠。 测定水中微量、痕量汞的特效方法有: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2.铬的测定方法: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原理: 在酸性介质中,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对于浑浊,色度较深的水样,以氢氧化锌作共沉淀剂,调pH至8-9,

3+2+

使Cr3+,Fe,Cu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可被滤去与水样中六价铬分离。 3.镉的测定方法:

①双硫腙分光光度法原理: 在强碱介质中,镉离子与双硫腙反应生成红色螯合物。 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取适量除去悬浮物的水样,用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配成pH

2+

为5.7的样品溶液送入树脂中用硝酸溶液洗脱出Cd。 4.氰化物的测定:

①在酒石酸和硝酸锌存在下,在pH为4介质中,用NaOH溶液吸收。指示剂甲基橙有颜色变化。

②硝酸银滴定法: pH>11,以试银灵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液滴定,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

5.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实验室采用碘量法和修正碘量法 ①碘量法原理 :在水样中加人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作用是现场固定水样)。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 ②修正碘量法。【加叠氮化钠: 为了消除亚硝酸盐氮的干扰,避免亚硝酸盐氧化碘化钾释放出游离碘。排除Fe3+:加入40%的氟化钾掩蔽】

2+

③高锰酸钾修正法。 用高锰酸钾氧化Fe,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钠溶液除去,生成的三价铁用氟化钾掩蔽。氯离子可加入硫代硫酸钠消除。硫代硫酸钠也可直接消除水中亚硝酸盐。 6.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方法方法是重铬酸钾法。

2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橙黄色经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7.测定挥发酚主要方法是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原理:在pH为9.8-10.2的介质中和有铁氰化钾存在下,酚类化合物与 4-氨基安替比林(4-AAP)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吲哚酚安替比林染料。

【加入硫酸亚铁消除游离氯等氧化剂的干扰,加入硫酸铜消除低浓度硫化物的干扰,硫酸铜相当于抑制剂。】

8.测定水中悬浮物采用的方法是重量法,原理是:取定量水样,用在103-105℃下烘至恒重的滤膜过滤,被阻留在滤膜上的固体物质在103-105℃烘至恒重,此时,过滤材料重量的增加即为水样的悬浮残渣(不可过滤残渣)的质量。

1.根据污染物在大气中存在状态可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两类。

2.通常根据颗粒物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其粒径一般大于100μm;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则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将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用PM10表示,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P)或飘尘。烟的粒径为0.01-1um.

3.我国大气常规监测的污染物有:SO2.NO2.总悬浮颗粒.灰尘自然沉降量,硫酸盐化速率等(无氮氧化物和飘尘)

四、布设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方法

(一)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

(二)网格布点法:常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三)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四)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五、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①直接采样法包括注射器采样、塑料袋采样、采气管采样和真空瓶采样。

②富集(浓缩)采样法包括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静电沉降法、扩散(或渗透)法及自然积集法。

3.二氧化氮测定结果中Saltzman实验系数为0.88(当二氧化氮浓度高于0.72时,f=0.77)。 K=NO化为NO2的氧化系数,K=0.68

4.TSP总悬浮颗粒物的采样方法属于滤膜捕集-重量法。(滤料阻留法)。 PM10与TSP测定方法的区别是要采用切割器将大颗粒物分离。

5.溶液吸收法中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对吸收液的选择原则:①对被测物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②污染物被吸收后有足够的稳定时间,③利于后续分析,④毒性小,价格低,尽可能回收利用。

6.SO2的测定方法常采用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毒性较大)和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钍试剂分光光度法。

7.烟气组分包括主要气体组分和微量有害气体组分。主要气体组分为氮,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微量有害气体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硫化氢等。

1.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危险废物: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3.危险废物的鉴别依据:①引起或严重导致死亡率增加,②引起各种疾病的增加,③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④在处理、储存、运送、处置或其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会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危害。

3.危险废物的特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及其他毒性。 4.危险固体废物特性监测立法有:①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②易燃性试验方法③腐蚀性试验方法④反应性试验方法⑤浸出毒性试验。

5.在急性毒性初筛试验中对灌胃后的小白鼠进行中毒症状观察,记录48h内试验动物的死亡数。

6.采集固体废物样品主要具有:代表性,追踪性,合理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

7.垃圾渗沥液: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初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入,雨水的渗入及垃圾本身的分解会产生大量污水,该污水称垃圾渗滤液。

特点:①成分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组成,②浓度可变性,主要取决于填埋时间,③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在渗滤液中不一定有,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在渗滤液中不一定有,如 油类,氰化物,铬和汞等。

8.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则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1.瞬时水样: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2.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中有机物质的总量,结果以碳(C)的mg/L表示。 3.可吸入颗粒物:将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用PM10表示,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4.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含量。

5.平行性:指在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分析时间都相同,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样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如平行样一致性。 6.分配系数:物质在有机相中和水相中的平衡浓度比。

7.环境优先污染物:将潜在危险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有成熟监测方法,样品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确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监测,这些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优先污染物。 8.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优先监测。

9.总残渣:指在一定温度下将水样全部蒸发至干后残留在器皿中的物质,包括不可过滤残渣(也叫悬浮物ss)和过滤残渣(也叫溶解性固体)。

10.污泥体积指数SVI: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SVI=30min后污泥沉降体积(mg/L)/混合液污泥浓度(g/L)

空气污染指数(API)当污染物浓度(Ci)处于Ci.j≤Ci≤Ci.j+1时,其污染分指数(I)按下式计算。

Ii? (ci?ci,j)(ci,j?1?ci.,j)(Ii,j?1?Ii,j)?Ii,j 式中: Ci,Ii——分别为第i种污染物的浓度值和污染分指数值;

Ci,j,Ii,j ——分别为第i种污染物在j转折点的极限浓度值和污染

分指数值;

Ci,j+1,Ii,j+1 ——分别为第i种污染物在j+1转折点的浓度极限值和

污染分指数值。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0-50 Ⅰ 51-100 Ⅱ 101-200 Ⅲ 201-300 Ⅳ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1、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的日平均浓度。甲醛缓冲溶液5mL,每隔4h采样1次,共采样6次,每次采30min,采样流量0.5L/min。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至50.00mL, 取10.00mL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得SO2含量为2.5μg。已知某采样点的温度为27℃,大气压力为100kPa, 求该采样点大气在标准状态下的SO2的日平均浓度(mg/m3表示)。

解:6次采样的总气体的体积为 6×30×0.5=90(L)

100 标准状态下: .0?90?273=80.83(L)101.325?300

2.5?50=12.5(?g)10mL吸收液中SO2的质量为: 10

12.5?10?33则在标准状态下的SO2日平均质量浓度为: 80.83?10?3=0.15(mg/m)

三、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1、布设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和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域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代表性环境信息。

(2)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

(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

(4)监测断面的位置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治河流。

(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 2、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 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3、采样点的确定 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监测断面垂线设置 水面宽小于50米 水面宽50-100米 水面宽100-1000米 水面宽大于1500米 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 水深≤5米 水深5-10米 水深10-50米 水深超过50米 设一条中泓垂线 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 各设一条中泓垂线 左、中泓、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 各设一条中泓垂线 至少设五条等距离采样垂线 较宽的河口应酌情增加 水面下0.3-0.5米设一个点 水面下0.3-0.5米和河底以上约0.5米各设一个点(2个点) 水面下0.3-0.5米和河底以上约0.5米、1/2米处各设一个点(3个点) 酌情增加采样点(3个点以上)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五毒有害元素:Hg,Cr,Cd,Pb,As.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m954la5147le14lopx1jxus0hl5300vv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