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水王于冬,逆则肾气独沉。

张琦曰:肾藏则阳气密而温于上。少阴不藏,坎阳泄露,而寒水独陷于下矣。《太素》作沉浊亦其义也。

丹波元简曰:简按以太阳少阳例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繁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

森立之考注:《灵·邪气藏府病形》曰:“肾脉微急为沈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微涩为不月沈痔。” ·案:少阴不藏者,即冬不藏精之义。其弊也,遂令肾气沈而不发,浊而不清。盖肾主水,肾气不足,则水道不利,为淋沥、白浊等证,是亦沈浊之一端耳。《千金》肾劳门有“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栀子汤。方”《外台》引《删繁》同,可以征也。 ·案:《千金》作“春足少阳,夏手太阳,秋手太阴,冬足少阴。”《外台》引《删繁》同,与杨上善说合。春夏依府经,秋冬依藏经,理宜然耳。《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傍通条可并看。 ·(眉)《后汉书·班彪传下》注:“浊沈者为地。” ·(眉)《说文》曰:“沈,一曰浊 也。” ·(眉)《庄子·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读素问臆断:祖緜按:全帙言阴阳,动多颠倒,而于“秋太阴”、“冬少阴”尤譌。三阴三阳,排列错乱,此文“少阴”、“太阴”当互易。《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白虎通·五行》篇云:“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从革”。此明证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阳中之少阴,肺也;阴中之太阴,肾也”。又《阴阳系日月论》:“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惟肺当作阴中之少阴说,与此不合。王注:“焦,谓上焦也”。全元起本“焦”作“进”,焦、进形似而譌。胡澍、俞樾皆以王注为非。俞云:“焦,即焦灼之焦,《礼记·问丧》篇‘乾肝焦肺’为证”。此说精确。胡澍、俞樾“独”皆作“浊”,独浊古通。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辰之门。

王冰曰: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至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困,百刻晓暮,食亦宜然。圣人所以身无奇病,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

杨上善曰:阴阳四时,万物之本也。人君违其本,故万物失其根。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沈,即秋冬养阴也。与万物沈浮以为养者,志在生长之门也。 平按:顺《素问》作从,下同。

读素问钞:春夏养阳即上文养生养长之谓;秋冬养阴即上文养收养藏之谓。是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惟圣人善养之以从其根也。愚谓沉浮犹出入也。

吴崐曰:时序运行生育万物,万物各因其时受气以生,是四时阴阳为万物根本也。因四时之序以调神,是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木火受气于春夏,金水受气于秋冬,是谓从其根以养之也。“从”,顺也。从其根,谓不伐其生生之机也。万物生于春,长于夏,圣人应时以养生养长,是谓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也。

张景岳曰:生成之所由也。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

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虐泻,此阴盛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盛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张隐庵曰: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而培养也。杨君举问曰:“上节言秋冬之时,阴主收藏,此复言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阴阳之道,有二义欤?”曰:“天为阳,地为阴,天包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阴阳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中。”故曰:“未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阴;已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所谓阴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阳气也。万物有此根,而后能生长,圣人知培养其根本,故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济公曰:“阴阳出入,故谓之门。”

姚止庵曰:按:阴阳互根,为万物之本,四时所当并养,圣人何独分而为二哉?不知春夏者阳气发生之日,秋冬者阴气用事之时,发用过多则易竭,圣人养之于易竭之际,是所谓从其根也,根固则应用不穷矣。

丹波元简曰:千金脾劳门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云云。与高意符焉。神仙传。魏武帝问养生大略。封君达对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以挈造化之妙。全本此篇。

森立之考注:《大素》“夫”作“失”,“万”上有“失”字,无“本”字。《医心方》二十七引“本”作“气”。 按:《令义解》注:“《文选·西京赋》曰:夫民在阳则舒,在阴则 。臣□曰:《神农氏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门者,天之一名;根者,地之一名。地上有四时阴阳复 ,今圣人则之耳。·《淮南子》“人精神者,天之有也;骸骨者,地之有也。精气入其门,而骸骨反其根。”案:门者,天空气为开发收闭之虚处,谓之门也。天者物之门居也,地者物之本根也。 ·(眉)《庄子·庚桑楚篇》“是谓天门。”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谓之天门,犹云众妙之门也。” ·(眉)《列子·天端》“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读素问臆断:祖緜按:“本”字疑後人窜入,下文“根”下无“本”字可证。涉下文“伐其本”及“死生之本也” 而譌。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原书作秋太阴,冬少阴,今更正,下同),故秋冬养阴。养阳者,即养肝气、心气是也;养阴者,即养肺气、肾气者也。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王冰曰:是则失四时阴阳之道也。

杨上善曰:逆四时之根者,则伐阴阳之本也,坏至真之道也。

张景岳曰:能顺阴阳之性,则能沉浮于生长之门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则圣人之能事也。

张隐庵曰:“根”者,如树之有根;“本”者,如树之有干。“真”者,如草木之有性命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不长,所谓逆其根矣;逆春气则奉长者少,逆夏气则奉收者少,所谓逆其根则伐其本矣。逆之则灾害生,逆之则死,是谓坏其真矣。

姚止庵曰:言若不能如圣人之养,则本伐而真气败坏矣。

高士宗曰: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阳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不息之门。若不能养而逆其根,则伐其本,且坏其真矣。逆根伐本坏真,不能浮沉于生长不息之门。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王冰曰:谓得养生之道。苛者,重也。

杨上善曰:阴为万物终始之本也,阳为万物始生之源也。逆之则灾害生,入于死地也;顺之则奇疾除,得长生之道也。 平按:《甲乙经》无四时二字。《素问》奇疾作苛疾。

吴崐曰:“苛”,疴同。“得道”,得养生之道。

张景岳曰: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四时之序,春为始,冬为终。死生之道,分言之,则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合言之,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故为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苛音呵,残虐也。

高士宗曰:四时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之气,征于四时。故阴阳四时者,乃万物之终而复始也。终矣而始,是死而复生之本也。若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而不逆,是谓得道之圣人。

丹波元简曰:[苛疾]礼记。疾痛苛痒。郑注。苛。疥也。管子。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注。烦苛之病。杨慎云。苛。小草也。(出说文)今但知为苛刻之苛。盖苛疾。烦苛之小疾。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王冰曰: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老子》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愚者未同于道德,则可谓失道者也。

杨上善曰:圣人得道之言,行之于身,宝之于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于衣裳,宝之于名利也。

读素问钞:当作“悖”。 吴崐曰:“佩”,与悖同,古通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与道违悖也。

张景岳曰:圣人与道无违,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笃,故但佩服而已。夫既佩之,已匪无悟,而尚称为愚;今有并阴阳不知而曰医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正此谓也。

张隐庵曰:言天地之阴阳四时,化生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如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阴阳顺逆之道矣。然不能出于死生之数,惟圣人能修行其道,积精全神,而使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愚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是知而不能行者,不可谓得道之圣贤也。

张琦曰:[佩之]当作背之。 内经辩言:樾谨按:王注非也,“佩”当为“倍”。《释名·释衣服》曰:“佩,倍也”。《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杨惊注曰:“佩,或为倍”。是“佩”与“倍”声近义通。倍,犹背也。《昭二十六年·左传》:“倍奸齐盟。”《孟子·滕文公篇》:“师死而遂倍之”。“倍”并与“背”同。“圣人行之,愚者倍之”,谓圣人行道而愚民倍道也。下文云:“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曰“从”曰“逆”,正分承“圣人”“愚者”而言,行之故“从”,倍之故“逆”也,王注泥本字为说,未达叚借之旨。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王冰曰:格,拒也,谓内性格柜于天道也。

杨上善曰:生死在身,理乱在国。不顺四时之养身,内有关格之病也。

读素问钞:愚谓格者,扞格也,谓身内所为与阴阳相扞格也。

马莳曰:此承第五节而申言圣人尽善养之道,彼不善养者,失之也。夫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则此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上节言少阳、太阳,则人身之阳气正合天地之阳气。)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上节言少阴、太阴,则人身之阴气正合天地之阴气。)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言生长则概则藏。)若逆其根,则伐本坏真矣。故知阴阳四时者,既为万物之根本。则是万物之所成始成终,为死为生之根本。逆之则灾害自生,如上文寒变、痎疟、飧泻、痿厥、内变、内洞、焦满、独沉之类;顺之则苛重之疾不起,如无上文寒变、痎疟等病,是谓得养生之道者矣。是道也,唯圣人为能行之,彼愚人则当佩之。盖以从阴阳则生,不但奇疾不起也。逆阴阳则死,不但灾害自生也。顺阴阳则此身之气治,治则必能有生也。逆阴阳则此身之气乱,乱则必至于死也。若果不能顺而反之以为逆,则吾身之阳不能入阴,不能出而在外者,格拒于内矣。其灾害死亡之至,良有故哉。

吴崐曰:“反顺”,反常也。“为逆”,行逆也。“内格”,内性拒格于天道也。

张景岳曰:阴阳即道,道即阴阳,从道则生,何者不治?逆道则死,何者不乱?若反顺为逆,则阴阳内外,皆相格拒。内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见之也。

张隐庵曰:上节言天地四时之阴阳,有顺逆死生之道,此复言吾身中之阴阳,亦有顺逆死生之道焉。盖天地之阴阳,不外乎四时五行,而吾身之阴阳,亦不外乎五行六气,是以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所谓顺之者,阴阳相合,五气相生,东方肝木,而生南方心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金生肾水,水生肝木。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若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者,格拒其五脏相生之气,而反逆行也。

高士宗曰:承上文得道,而言道者。圣人行之于先,愚者佩之于后,佩之而从阴阳,则生,不能佩而逆之,则死。从之则治,所以生也;逆之则乱,所以死也。从,顺也。反顺为逆,则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森立之考注:案:《说文》“格,木长貌。”非此义。盖是阁 借。《说文》“阁,所以止扉者。”《实宫》同。转注之为 格闭塞之义。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王冰曰:知之至也。

吴崐曰:二句古语,结言四气调神乃圣人未病之治,未乱之防。

张景岳曰: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丹波元简曰:灵逆顺篇。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七十七难。金匮要略首篇。甲乙经五藏变腧篇。皆可参考。

森立之考注:案: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犹人君不治已乱治未乱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王冰曰:知不及时也。备御虚邪,事符握虎,噬而后药,虽悔何为。

杨上善曰:身病国乱未有豪微而行道者,古之圣人也。病乱已微而散之者,贤人之道也。病乱已成而后理之者,众人之失也。理之无益,故以穿井铸兵无救之失以譬之也。 平按:《素问》病已成下无形字,乱下有已字,铸兵作铸锥,亦不晚乎作不亦晚乎。

马莳曰:此承上节而引言以戒之也。昔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逆顺篇》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正所谓圣人预养生长收藏之气,不待寒变、痎疟、飧泻、痿厥等病已生,而始治之也。凡病则气乱,未病则气治。病成而药,乱成而治,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其渴必不能济,而斗必不能御也,信晚已哉!

吴崐曰:已病不及治,已乱不及图,故喻言之,申明四气调神之当先务也。

张景岳曰:渴而穿井,无及于饮,而铸兵,无济于战,诚哉晚矣,而病不早为之计者,亦犹是也。观扁鹊之初见齐桓候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后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将深。又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而桓候俱不能用。再后五日复见,扁鹊望颜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矣。后五日桓候疾作,使人招扁鹊,而扁鹊已去,桓候遂死,夫桓候不早用扁鹊之言,及其病深而后招之,是即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也。故在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见病势已成,犹然隐讳,及至于不可为,则虽以扁鹊之神,亦云无奈之何,而医非扁鹊,又将若之何哉?嗟夫!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张隐庵曰:《金匮玉函》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盖不使脾受逆气,而使肝气仍复顺行于心,是反逆为顺,反乱为治者也。若五脏之气已乱,而五脏之病已成,然后治之,是犹渴而穿井,战而铸兵,无济于事矣。按:此篇以天地之阴阳四时,顺养吾身中之阴阳五脏,盖五脏以应五行四时之气者也。《玉板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所谓顺者,四时五脏之气,相生而顺行也;逆者,五脏四时之气,相胜而逆行也。”

姚止庵曰:按:反复叹咏,以见养之宜早也。

高士宗曰:圣人不治已病之候,而治未病之先,不治已乱之日,而治未乱之时,即此从之而不逆之之谓也。若已病而后药,已乱而后治,取而譬之,不亦晚乎! 此一节,言天藏德而四时成,圣人从之,所以调神而全真也。

森立之考注:案:本篇凡三章,自首至“奉生者少”为一章,“天气清净”至“生气不竭”为一章,“逆春气”至卷末为一章。

予而上音与 獭他达切 音如,鹑也 蕃秀上音烦 蝼蝈上音楼,下古获切,蛙也 蚯蚓上音丘,下以志切(校伪:古抄本“志”作“忍”。) 古阗切,搏劳鸟也 蜩音条 溽暑上音辱 痎音皆,瘦疟也 欲熾尺志切 坏户上步回切(素问校勘记:王注坏作坯。) 始涸胡各切 豺音柴 亟奪上去吏切 鶡苦割切 荔挺上力计切,下大顶切 北乡音向 雊古豆切,雉鸣 为否符鄙切,下不交否同 燠热上于六切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

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水王于冬,逆则肾气独沉。张琦曰:肾藏则阳气密而温于上。少阴不藏,坎阳泄露,而寒水独陷于下矣。《太素》作沉浊亦其义也。丹波元简曰:简按以太阳少阳例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繁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ldi2gyzr6h1tx45ff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