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三
《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利用学具摆出 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到校园建筑物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5
从教以来,我一直在尝试用数学学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于是我总是精心备课,用心导课。我在新课导入上喜欢设疑激趣,构造认知矛盾。这样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给予高度观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入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已经没有悬念了,但这样的争论会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折到一起……其中有一组同学竟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5
然用稚嫩的声音说: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证明。于是他们阐述自己借助与三角形底边平行的线与三角形所形成的内错角进行证明的方法。
这一证明将有些学生想到的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到一起形成一个平角这样的方法通过了严谨的科学证明。我庆幸当初在讲平行线的时候为孩子多介绍了内错角相等这一定理,那时没有预测会对学生的近期学习有什么影响,只是想要减轻他们到初中以后的学习负担,没想到,今天孩子也能够应用这一定理了。当孩子们正愉悦于自己的发现时,我适时提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再一次被激发,专注的研究着……当我进行提问时,还没有研究出方法的小组成员是那么用心的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有的同学说要将多边形分割成学过的三角形进行研究时,他们发出赞叹的声音。于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兴奋;于是孩子们又发现多边形外角和的奇妙之处,真是万种变化定在其中。
这节课下课后我自己都有一点兴奋,因为我的孩子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上课之初,就告诉孩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并且告诉孩子我的验证方法,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我的有限的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5
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但换一种教学方式,孩子们不但找到了所有我知道的方法,也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方法,我们大家在研究中都是受益者。也许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了。今天教改大潮中的我们,多少也知道了结果与过程孰重孰轻。想想我们今天的电视娱乐节目,都是歌舞生平,而探索节目也是在叙述过程,得出结论。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国外一挡实验类节目。它会提出一种假设,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这种假设是否成立。我想作为教师也真的应该去想一想,如何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下一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在教学例4时,我利用“变一变”的方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例4:×+×,我是先出示这个算式:×+。首先让学生判断这道题能否简算。发现一部分学生竟然说能。学生是这样想:×+=×,这时,我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象这样简算,我们怎样判断它是否对呢?学生马上指出:A:没有利用任何运算定律或性质。B: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C:可以把原式按运算顺序算出得数看是否与简算的得数相同。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怎样修改或补充可以使×+这
道题能简算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三种结果:A:×B: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5
++=+C:×+×=×。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例4的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而且还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小括号的运用,可谓一举三得。
2、学生对于类似题目还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数字,不注意运算符号和根据何种运算定律。例如:+×+4学生容易做成:+。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想:主要是学生对于各种运算定律还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好掌握。其次,把各种运算定律混淆起来。最后,学生由于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分析能力偏低,观察也难于顾全大局,只着眼于数字。 3、在各种教学中,其实我们要注意运用整合观念,从整体来观察。我们的教科书知识显得有点零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因此,象简算这种题目,我们可以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吧?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