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演唱、体验歌曲《凤阳花鼓》的过程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 过程与方法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感受民歌风格,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用人声模仿乐器、轮唱等方式来体验歌曲。 3、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自然、圆润、流畅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能够运用多种乐器来更好的表现作品。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圆润、流畅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 2、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乐器、轮唱等方式有感情的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喊出上课口号,开始上课。
2、 老师有感情的清唱《黄河船夫曲》片段,引出陕西安塞腰鼓,展示出凤阳特色乐器—双条鼓,作简要介绍。
3、 学生活动一:模仿鼓声:“咚咚、咚咚”,并加入音高练习,老师唱《凤阳花鼓》前半部分与学生配合。
4、 学生活动一:出示小锣,模仿锣声:“呛呛呛呛呛呛”,并加入音高练习,老师唱《凤阳花鼓》后半部分与学生配合。
5、 引出本节课学习歌曲《凤阳花鼓》。
二、聆听感受
1、 完整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的速度如何?情绪是怎样的?
2、 提问学生,老师总结:这首歌曲速度中速稍快,情绪欢快活泼、喜庆。
3、 节奏练习:老师带领学生有节奏的念出歌词,处理节奏难点:切分节奏,反复练习。
三、初步学唱歌曲
1、 用“la”随钢琴小声哼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坐姿。 2、 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分部分学习。
3、 学习第一小部分:
① 随钢琴练唱简谱,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② 讲解“鱼咬尾”发展手法。 ③ 加上歌词演唱,字正腔圆。
④ 提醒学生坐姿,引导学生加入欢快活泼情绪演唱。 ⑤ 学生唱第一小部分,老师接唱衬词部分。 4、 学习衬词部分:
① 讲解衬词的含义、作用等。 ② 随钢琴练唱简谱,反复练唱。 ③ 练唱衬词。
④ 老师加入强弱变化,有感情的演唱衬词部分,学生指出有何不同。 ⑤ 提醒学生坐姿及情绪,加入强弱的变化演唱。 5、 随钢琴情绪饱满的演唱一遍歌曲。
四、深入体验与探究
1、 学生活动二: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加入音高用人声模仿鼓;第二组用人声模仿锣;第三组演唱。
2、 欣赏轮唱版《凤阳花鼓》。
3、 练习歌曲轮唱,衬词部分合,反复练习。
4、 出示几种乐器,分发到小组,小组讨论如何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
1、 学生活动三:第一遍:演奏乐器组、歌唱组(歌唱组同学齐唱);第二遍:演奏乐器组、歌唱组(歌唱组同学轮唱)。上台展示。
2、 讲解五声调式,引出哲理,情感升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凤阳花鼓》学情分析
1、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时期,唱歌有时较困难,不敢放出声音来唱歌。 2、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表现欲望开始下降,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有胆怯心理,课堂参与度不高。
3、 学生来自于不同学校,自身素质不一,识谱演唱的能力有待提高。
《凤阳花鼓》效果分析
1、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完整的随钢琴或多媒体来演唱歌曲,并能做出简单的律动及演奏乐器来配合歌曲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歌曲,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启发。
2、学生虽然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但演唱时的情绪和情感还不是很到位。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启发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挥,将歌曲表现的更好。
3、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仍有一部分同学沉浸在自我的空间中,融入不进课堂,这就使得这节课的总体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这将是我以后要多多探究的问题:如何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投入到音乐课堂中来?
《凤阳花鼓》教材分析
1、《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只有沿村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拿小锣,边舞边唱。《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倾诉了生活的艰难,而模仿花鼓、小锣的衬词又流露出些许欢快之情。
2、全曲是单乐段结构,五声宫调式,由四个基本乐句和一个补充乐句、一个曲尾补衬构成。采用“鱼咬尾”发展手法,各乐句之间连贯绵延,流畅自然。
《凤阳花鼓》评测练习
1、凤阳花鼓是流传于( )的民间歌舞形式,表演者通常为( ),一人执锣,一人击鼓,边歌边舞。
2、歌曲《凤阳花鼓》是一首( )民歌。
2、歌曲《凤阳花鼓》的曲调( )、( ),歌词( )。 3、歌曲的速度为 ( ),节拍为( )拍。
4、整首歌曲欢快活泼,表达了凤阳人民( )之情。 5、歌曲的衬词“得儿”和“另当”分别模仿的是( )和( )。 6、用轮唱的形式演绎歌曲《凤阳花鼓》,并用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凤阳花鼓》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