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红烛》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红烛》教学设计

【教材定位】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这篇课文,就是诗人闻一多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由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入对红烛的思考,由“红烛”到自己,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这对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

1、梳理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意象在诗歌的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悟诗歌的艺术特色,梳理其抒情脉络。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欣赏意象在诗歌的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梳理诗歌的抒情脉络。 【教学方法】

诗歌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七子之歌》,引入作者)

大家对这首歌很熟悉吧?这首歌是闻一多先生作词的。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

1

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2、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3、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 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拓展: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所以作者为了寻求光明,寻找救国的机会,将自己比作红烛,愿

2

意以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寻求光明的道路,这都是因为作者本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了解“新月诗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后期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课堂活动: (一)朗读训练 1.读准字音。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3.诵读指导(示例)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场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

红烛啊!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

3

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烧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4.教师范读。

5.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二)品读诗歌

【活动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明确 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第六节、第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第八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活动2】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 “灰”与“泪”2、3、4节——“灰” 5、6、7、8——“泪”

【活动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4

两层。

【活动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明确: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活动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活动6】品读语句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

5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红烛》教学设计

《红烛》教学设计【教材定位】《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篇课文,就是诗人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cgg278b2072ie1yi364bptb11wxs00me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