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
癌中的临床价值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影像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摘要】目的探讨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诊治的85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肾癌组)与42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脂肪瘤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与观察两组的多层CT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情况与特征。结果肾癌组与脂肪瘤组的肿瘤最大径为(72.34±21.48)mm和(43.67±15.20)mm,肾癌组明显大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的钙化、杯口征、边界模糊、假包膜、延迟强化、肾外转移等CT特征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的CT值分别为(40.82±2.91)Hu、(74.29±17.30)Hu和(76.20±13.30)Hu,都明显低于脂肪瘤组的(50.93±2.78)Hu、(123.95±17.20)Hu 和(114.20±5.20)Hu(P<0.05)。结论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的临床特征比较类似,从肿瘤最大径、CT特征与增强CT值能够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16(014)011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多层CT;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非透明细胞肾癌 肾癌是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产生,属于一种恶性肿瘤,在肾脏疾病中最为常见,非透明细胞肾癌属于肾癌常见类型,目前增长速度达到了每年2%~4%[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通过比例不同的成熟脂肪细胞、索性平滑
肌细胞等混合而成,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也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比较常见的类型,主要为少数脂肪含量甚少或无脂肪组织病例[2-3]。上述两种肿瘤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女性患者较男性更为多见,以中青年居多[4]。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通常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出现疼痛不适、血尿等临床表现,但是对于两者的鉴别比较困难[5]。CT作为能够显示肾脏肿瘤病变特征的一种主要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楚显示肿瘤与肾被膜之间的关系,也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于评估肿瘤的临床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6-7]。而多层CT更加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使得肾脏肿瘤的显示率及诊断率明显提高[8-9]。本文具体探讨了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诊治的85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肾癌组)与42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脂肪瘤组)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发肿瘤,所有肿瘤良恶性均经穿刺或手术取得病理证实;拥有完整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年龄20~80岁;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脂肪瘤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8.56±2.13)岁;肿瘤位置:左肾22例,右肾20例;临床表现:腹部包块者8例,无痛性肉眼血尿者14例,腰部不适或者腰部钝痛24例。
肾癌组中男55例,女3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9.11±3.23)岁;肿瘤位置:左肾45例,右肾40例;临床表现:乏力、发热者22例,无痛性肉眼血尿者45例,腰部不适或腰痛者61例,贫血者2例。
1.2 CT检测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32层螺旋CT机,120kV,200mA,重建间距7.5mm,层厚8mm。首先,双肾平扫,提高扫描选择高压注射器通过前臂正中静脉团进行注射,具体为80到100ml的优维显或者65%的泛影葡胺,皮质期延迟时间20~30 s,实质期延迟时间65~75s。所有图像均传送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经两位腹部放射专业主治以上医师共同阅片。
1.3 观察指标(1)肿瘤大小:在冠状面、横断面和矢状面上,肿瘤的最大径记录即为肿瘤大小。(2)CT特征:记录两组的常见CT特征,包括钙化、杯口征、边界模糊、假包膜、延迟强化、肾外转移等。(3)CT测定:在CT图像上肿瘤的最大截面,在肿瘤的实性部分中放感兴趣区,避开肿瘤的钙化区域,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标准平面上分别测量CT值,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分析时应用软件SPSS16.00进行,通过(±s)来表示计量资料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对比;通过χ2检验的方式来对二分类资料进行比较,ɑ=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肿瘤大小对比经过观察,肾癌组与脂肪瘤组的肿瘤最大径为(72.34±21.48)mm和(43.67±15.20)mm,肾癌组明显大于脂肪瘤组(P<0.05)。见表1。
2.2 CT特征对比经过观察,肾癌组的钙化、杯口征、边界模糊、假包膜、延迟强化、肾外转移等CT特征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脂肪瘤组(P<0.05)。见表2。 2.3 CT值对比经过检测,肾癌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的CT值分别为(40.82±2.91) Hu、(7 4.2 9±1 7.3 0)Hu和(76.20±13.30)Hu,都明显低于脂
肪瘤组的(50.93±2.78) Hu、(123.95±17.20)Hu和(114.20±5.20)Hu(P<0.05)。见表3。
3 讨 论
非透明细胞肾癌是肾癌最常见的病理亚型之一,多为孤立性,多发少见,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而在就诊时多已发现会出现转移的情况,导致贫血、发热、血尿等全身症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比例不同的平滑肌、脂肪和畸形血管组成,又称肾错构瘤[10]。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来源于肾间叶细胞,脂肪成分在CT上表现为典型的低密度负值,多无临床症状,偶见血尿、肾区不适感[11]。
随着多层CT的普及,尤其是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肾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特别是CT对瘤体内脂肪敏感,对于肾脏肿瘤有很好的检出率[12]。本研究显示肾癌组与脂肪瘤组的肿瘤最大径为(72.34±21.48)mm和(43.67±15.20)mm,肾癌组明显大于脂肪瘤组(P<0.05)。但是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容易和肾癌混淆,主要因为肿瘤的组成包括畸形血管和平滑肌,具有较少的脂肪组织;并且由于容积效应,无法测出肿瘤的真实密度。不过部分非透明细胞肾癌都可表现成乏血供肿瘤,经过多期进行增强,肿瘤强化并不显著,从CT图像进行分析,缺乏“快进快出”这一典型特征,所以造成诊断较为困难[13]。
肾癌瘤体大部分位于肾轮廓线之内,其恶性程度较高或侵袭生长比较快时,可表现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而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对于周围组织具有很低的侵润能力,因此生长方向为阻力相对不高的方向[14]。并且肾癌肾实质皮质和内部分之间的相交位置为锐角,病灶的周围的肾实质是沿着病灶边缘位置而
掀起,从而产生杯口征[15]。本研究显示肾癌组的钙化、杯口征、边界模糊、假包膜、延迟强化、肾外转移等CT特征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脂肪瘤组(P<0.05)。其中,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过程中,是否含有微量脂肪的重要的一种CT表现即为延迟强化和均一性强化,其中肾癌因为瘤内血管出现明显增厚和扩张,所以会常发生肾包膜下出血或者肿瘤出血[16]。
CT增强扫描能够有效对肿瘤的血管情况及强化形式、强化程度等的评估,这对于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肾癌属于富血供肿瘤,在CT增强皮质期内,肿瘤呈现出不均匀的强化现象,具体情况和正常肾皮质基本相同;在实质期中,强化程度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此种情况和其它肿瘤鉴别[17]。而典型的脂肪瘤在CT上表现为特有的脂肪低密度影,而当肿瘤成分当中,脂肪成分只占据极少的比例或者只能通过镜下蔡可以观察到很少的脂肪成分,此时会导致测不到脂肪CT值,会给CT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18]。本研究显示肾癌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的CT值分别为(40.82±2.91) Hu、(7 4.2 9±1 7.3 0)Hu和(76.20±13.30)Hu,都明显低于脂肪瘤组的(50.93±2.78) Hu、(123.95±17.20)Hu和(114.20±5.20)Hu(P<0.05)。表明动态增强扫描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表现是一过性明显强化,也就是在皮质期中呈现出显著强化的趋势,且在实质期中,强化程度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总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的临床特征比较类似,多层CT扫描能够从肿瘤最大径、CT特征与增强CT值有效进行鉴别与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Nitta K, Ogawa T. Aortic arch calcifi cation and clini caloutcom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