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观照 历史考量
进行文艺批评,总是离不开身在其中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促使批评者产生特定的动机、模式,从文本中解读出新的意义,而把文本中原有的意义丢弃。然而,在另一语境下,批评者会对同一文本生发出新的意义而出现不同的解读。而恩格斯在对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创作进行评价时提出的“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艺术标准和方法,有着方法论的启迪意义。他指出:“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①在评论拉萨尔的剧作《济金根》时,恩格斯再次强调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价该剧,并且认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②。作为艺术批评的标准和依据,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怎样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恩格斯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呢?下面就从其内涵、意义和语境范围诸方面分别论述。
一
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文艺的理念、文艺的批评范式是相向而行的。文艺批评离不开文艺理念,批评范式是要以一定的文艺理念作为批评的支撑点。一定的批评范式往往显现着、折射着一定的文艺理念;而一定的文艺理念、又在不断地影响着批评范式而发展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二者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同构关系。尽管文学艺术的理念和批评的方法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别,但总体上二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文艺理念,就要有相对应的批评方法;有什么样的批评方法,就有体现与这种批评方法相一致的理念。人们以什么样的理念对待文艺,就影响着人们以什么样的方法对文艺进行批评。恩格斯倡导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评价艺术作品,就是要人们依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认识、观照、揭示文艺作品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说,恩格斯谈的不仅仅是批评方法,更是从批评方法和批评范式的视角概括出的基本文艺理念。如:对郭沫若《女神》的解读,首先它是“五四”精神的产物,是那个时代权威的经典之作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下的社会感应,不能抛开当时的历史随意解读。
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批评观,没有说是一种“方法”,而说的是“观点”、“标准”。体现着一种动态的文学理念,体现了恩格斯对艺术本质的客观体认和把握。以美学来观照文艺,着重认识文艺的审美本质;以历史来观照文艺,着重揭示文艺所反映的独特社会本质。恩格斯之所以倡导“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因为他从文艺理念上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因此主张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作家作品。作为批评者要“设身处地”,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到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文本,将想象和当时的历史现场融合起来,从而对作者、作品、读者和表现的时代进行整合和分析,达到对文本作出客观准确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