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比较研究
肖强1 郑晓滨1 刘香2 邬伟明1 黄瑾1
【摘 要】【摘要】 目的 寻求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改良方案。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单次和多次注射模型组。单次注射模型组分为博莱霉素100、150、200 mg/kg组及对照组1;多次注射模型组分为博莱霉素50 mg/kg组及对照组2。取小鼠肺组织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肺Ⅰ型胶原蛋白、TGF-β1和α-SMA的表达。结果 在单次注射模型组中,100、150、200 mg/kg组的肺泡炎均于第2周达峰(P<0.01);肺纤维化分别在第2、4、4周达峰(P<0.01)。在多次注射模型组中,50 mg/kg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均在第10周达峰(P<0.05)。TGF-β1和α-SMA在肺泡炎和纤维化部位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尾静脉单次注射博莱霉素200 mg/kg可有效诱导肺纤维化,复制一个相对稳定的肺纤维化模型。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 肺纤维化;博莱霉素;模型;静脉注射;巨噬细胞 doi:10.3969/j.issn.1009-6663.2015.02.019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oses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in mice
XIAO Qiang, ZHENG Xiao-
bin, LIU Xiang, WU Wei-ming, HUANG J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00, China
【Key words】
pulmonary fibrosis; bleomycin; model; intravenous; phagocytes
作者单位:1.519000 广东 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呼吸内科 2.血液风湿科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急性或者慢性间质性肺疾病中病因未明的一种常见类型,以肺间质和肺泡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1]。IPF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均未明确,因此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对研究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和筛选有效药物至关重要。
气管内一次性滴入博莱霉素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其给药次数少、剂量小、纤维化形成时间短,但有学者认为其药物分布不均匀,进入各肺叶的博莱霉素的剂量不同,其形成的肺纤维化主要分布在肺门和支气管周围,而且纤维化在后期有一定自限性,因而此方法诱导肺纤维化模型的稳定性受到质疑[2]。尾静脉注射博莱霉素模拟人类应用博莱霉素的给药方式[3],其病灶主要位于胸膜下和血管周围,与IPF的病理学改变相似,且操作简单。本实验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博莱霉素,寻求稳定且方法简单的肺纤维化模型。
资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雄性C57BL/6小鼠154只,8周龄,体重18~22 g,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K(粤)20089-0002],装入可屏除抗原的过滤箱中运送,动物实验过程在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完成[SYXK(粤)2013-0128],并按实验动物使用的3R原则给予人道主义关怀。 二、主要试剂和仪器
注射用盐酸博莱霉素,日本株式会社;Masson三原色试剂盒,台湾贝索公司;
Ⅰ型胶原蛋白一抗、 TGF-β1一抗、α-SMA一抗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 三、实验方法
小鼠饲养于屏障环境中,随机分为单次注射模型组(n=105)和多次注射模型组(n=49)。单次注射模型分为100 mg/kg组(A组)、150 mg/kg组(B组)、200 mg/kg组(C组)及对照组1 (N1组),分别为28只、28只、28只、21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入等体积博莱霉素100、150、200 mg/kg以及生理盐水;多次注射模型组随机分为博莱霉素50 mg/kg组(D组)及对照组2(N2组),分别为28只、21只,分别每周经尾静脉注入等体积博莱霉素50 mg/kg和生理盐水,连续注射6周。 四、标本处理及观察指标
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 观察小鼠的活动度、毛发、外部形态、精神状况及体重变化。
小鼠肺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小鼠断头放血处死后取左肺放入10%甲醛中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参照Szapiel的方法[4]评价肺泡炎程度,即无肺泡炎(0分);轻度肺泡炎,范围<20%(1分);中度肺泡炎,范围20%~50%(2分);重度肺泡炎,范围>50%(3分)。参照Hubner的方法[5]评价肺纤维化程度,即无纤维化(0分);散在轻度纤维化灶,间隔厚度≤3倍正常值(1分);散在明显的纤维化灶,间隔厚度>3倍正常值(2分);连续纤维化灶,间隔厚度>3倍正常值(3分);单个成团纤维化灶,范围<10%(4分);融合成团纤维化灶,范围10%~50%(5分);大量连续纤维化灶,范围>50%(6分);成片的纤维组织覆盖几乎整个视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