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院(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按照《滁州学院2014年工作要点》,结合201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科技处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内部管理,推进部门效能作风建设,确保更好地完成学校确定的各项任务。我校申报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立项建设,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3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科研到账经费1200万元,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等其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召开滁州学院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
一、注重科研管理工作,科研成果数量质量不断提升
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3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立项项目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共立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20项,其中二类项目3项,三类项目39项;四类项目15项;滁州市社科联项目36项,滁州市人才工作重点调研课题4项。2014年科技处共组织评议、推荐市厅级以上各类项目151项,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5项。
科研到账经费1200.4万。其中,纵向项目到账经费414.75万元,横向项目到账经费785.65万元。
二、改革科技工作评价激励机制,教师科研成果显著
学校注重科研管理,不断完善科研成果激励奖惩机制。重视专利申请,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的支持力度。重视和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与报奖工作,提高成果转化率,发挥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4年全校发共表学术论文437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60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教材31部,其中,专著12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9部。我校共取得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73项国家专利,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
滁州学院1项科研成果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技术鉴定,取得鉴定证书。 三、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创新平台建设
我校申报的“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学校十分重视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校领导多次带队赴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调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筹备 “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2014年立项建设“安徽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江淮分水岭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征集并发布“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选题,完成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申报和评选工作。启动并开展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工作。科技处牵头组织生物、地信、经管等学院教授、博士赴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区域进行考察,调研江淮分水岭地区行业、企业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学科建设
2014年学校出台了《滁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我校邀请省内专家论证重点学科建设,评审并遴选出2个校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商管理);继续支持首批立项的3个校级重点
学科(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2重点建设学科(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继续进行学科建设。
(三)工程中心建设
“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滁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校与企业合作申报的5个合工程中心:“滁州市智能升降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滁州市冰箱凹模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滁州市蜂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滁州市农产品活性成份提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滁州市家电用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滁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科研机构组建
学校启动了校级科研机构(研究所和工程中心)申报工作,遴选出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6个校级科研机构。
(五)团体组织建设
2014年5月21日,我校成立滁州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为省社科联的成员。成立大会通过了《滁州学院社科联章程》,程曦当选为学校社科联第一届主席,史贤华、汪才明、宋德如、晋秀龙、裘新江为副主席。滁州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成立将有利于团结我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他们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区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014年10月31日,我校成立滁州学院科学技术协会,成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成员。成立大会通过了《滁州学院科协章程》,会议选举产生
了滁州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朝贵当选为滁州学院第一届科协主席,科技处处长诸立新当选为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滁州学院科协是学校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群众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将成为学校开展科技工作、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重要力量。
(六)联合培养硕士生工作
我校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四届,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滁州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这标志着滁州学院体育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层次。
(七)科普工作
滁州市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成为滁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认定的滁州市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生物与食品学院分别于2014年4月、5月对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和滁州市第二小学的近百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开放。随着科普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科普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科普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科普活动的开展将推动滁州市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有利于提高市民科学素质,扩大滁州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滁州学院注重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滁州学院按照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及会议纪要精神,积极融入滁州、服务滁州,并与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了深度交流合作。滁州学院成立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 南京国图信息公司在滁州学院建立工程研发基地,利用暑假期间继续推进“教授博士进百企活动”。 滁州学院教授专家赴来安县等江淮分水岭地区考察,深入定远盐化工园区调
研了解企业需求,巩固深化与全椒县、琅琊区、南谯区科技合作,积极拓展天长市、定远县盐化产业的科技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人才等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滁州学院先后与天长市职业教育中心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工作。2014年,滁州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和横向服务社会项目62项,到账经费785.65万元。
五、环境优化不断优化,校园学术氛围浓厚
项目评审公开、公正,各类课题和奖励申报评审公开;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结题程序网上公开;所有科研制度网上公开。
按照《滁州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滁州学院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科技处和财务处对所有立项项目按照经费预算进行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理开支;科技处协助监审处、财务处完成对2项纵向课题的审计工作,重视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2014年,我校举办学术讲座100多场(次),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50多场(次),科研学术氛围浓厚。
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最大限度地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
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更新科技处网页信息,方便广大师生查阅、下载各类科技信息。整理发布2014年《科研简报》4期,及时汇总和发布学校科技工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