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1.重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2.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难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知识点一 “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4)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重点精讲]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 (1)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德意志是天主教世界受罗马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 (3)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马丁·路德的推动。
知识点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义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
(1)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1
[深度点拨] “因信称义”的历史作用
(1)否定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2)否认了教皇的神权地位。 (3)促进了本民族教会的建立。 知识点三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对德国: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起义。 (3)把《圣经》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2.对欧洲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深度认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主题一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史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思考
(1)依据史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
(2)史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史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答案 (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史论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1)必要性
①天主教会不仅控制着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大肆在德意志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满。
②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意志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便于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
(2)可能性
①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自由发展工商业。
②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1)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它把灵魂得救的决定权由教皇、教士手中转移到个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2)认为宗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从而否定了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这样就否定了教士、教廷和教皇的权威。 (4)反对购买赎罪券,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地位平等的思想。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德意志各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路德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3
(4)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主题二 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第5条 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第6条 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到了上帝的赦免。那留下归他审判的,他当然可以赦免。他若越过此雷池,罪债便仍然存在。
第21条 所以那些宣讲赎罪券者,说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了错误。
——《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
史料二 但当上帝看见我们以他为真实的,用我们心里的信来照他所应得的大大尊敬他,他就因我们的信也大大尊敬我们,以我们为真实的、公义的。因为信把上帝所应得的归于上帝,所以信就生出真实与公义来;因这缘故,上帝也把荣耀给予我们的义。上帝原是真实的、公义的,而这样看他,这样认他,乃是真实的、公义的。所以他在《撒上》二章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思考
(1)史料一的内容主要突出了马丁·路德怎样的主张?有什么意义?
(2)从史料二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案 (1)主张:否定教皇有权赦免罪行。
意义: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理论基础:“因信称义”。意义:否定了教皇的神权地位,否定了罗马教廷支配下的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史论归纳】 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破除了对天主教教皇的迷信
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天主教教皇的说教,教皇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减弱,这为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打开了通道。
(2)从神学角度肯定了人的地位
新教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这就从神学角度阐释了人在宗教中的地位。这与资本主义发展后,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一致,彰显人文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下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
4
( )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答案 A
解析 漫画描绘了德国在教皇的掠夺下由健康走上衰亡,讽刺的是教皇掠夺对德国的危害,故A项正确。
2.“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
A.薄伽丘 C.马丁·路德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是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的思想,故C项正确;薄伽丘、莎士比亚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戏剧家,A、B两项错误;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D项错误。
3.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被赦免罪过。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
A.废除神学信仰 C.信仰即可得救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天主教会推行的是因行称义,强调教权至上。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可得救,认为通过自身信仰即可得救,不必通过教会,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同样信仰宗教,A项错误;B、D两项都是天主教会的主张,排除。
4.《路德选集》收集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所有著作。其中,《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一文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
B.加强宗教仪式 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B.莎士比亚 D.孟德斯鸠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