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编制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调节作用 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25,196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十六条”。199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6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在高校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专业定向进行的。 27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2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论基础)(简答)

1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①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2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3马克思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30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搞定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31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德基本途径;2 科学研究,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32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构成两种不同价值观念。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33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个体社会化。两种价值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源于柏拉图。18世纪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终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孔子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社会

化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占主导地位。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

☆34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一)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35杜威 美国教育家,“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地价值协调起来”。

36通才与专才教育之争,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整个过程。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

3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2在西方,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到了中世纪,实行分科教学,在“七艺”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在通过法学、神学、医学三科的分科教学来培养律师、牧师和医生。

38,20世纪通才教育回归:巴格莱,要素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马利丹,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39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差异。 ☆18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特征:首先,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4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美国 马丁· 特罗提出 毛入学率小于15% 英才教育,大于

15%同时小于50% 大众教育,大于50% 普及高等教育。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高教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即高教的经费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

42英才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实际上在已经进入大众甚至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西方国家,少数高等教育机构依旧带有鲜明的精英高教的特征。

43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4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5在大众化的前提下,高校在各自条件下办出特色。

45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46当代关于高等教育平等的三种学说:1英国 西尔佛:教育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平等是相对的,平等是分阶段的。“积极差别待遇”2瑞典 胡森: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组成部分。教育平等思想的转变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3英国 马斯格雷夫从教育选择性功能的实现程度来阐述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

47对教育平等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48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9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50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高教资源要适当集中;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追求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51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显示,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和地区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

52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那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水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

△53学制建立的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要受社会政治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54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

55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特征: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1初等学院和短期大学(我国是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56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57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其他。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58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学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59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巴黎大学)起初没有区别,不存在高下之分。后逐渐有了高下之分。约在13世纪后,比硕士和博士学位稍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

60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但并不是哲学学科。 61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通常有四种:副学士或协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德国,通常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法国,学士,硕士,博士与英美代表的水平不同。 62我国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我国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 63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对高水平人才提出了更多和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速度和规模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相协调。其次,改变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现象,增加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再次,健全学位管理中的评估制度,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最后,要“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64我国招生:统一考试,交费上学;我国就业制度: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其意义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

65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地区(日本例外)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私立名牌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6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6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68高等学校教师德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69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70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71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

7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指责、权限的划分等。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校外)和微观管理体制(校内)。

7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2权力分散

教师编制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2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调节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25,196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十六条”。199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ji395y2ax3x5if1kn0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