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控制研究
1、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2、考察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社会制度: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政治法律制度 经济制度 思想文化制度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
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一、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容的信息传播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现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1、个人的信息反馈(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诸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有能动作用
一个社会中的传播制度所体现的,是上升到统治地位的规范体系。
相关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席伯特、施拉姆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
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学习要求:
了解每种规范理论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发展历程、意义、特点(实质)。 一、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提出的背景:
15世纪中叶印刷术发明后的欧洲封建专制背景下提出的集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专制社
会
理论来源于柏拉图、马基雅维利、黑格尔等,他们主张国家对社会的意见应严加控制。
主要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体现了绝对支配与服从)
极权主义的特点
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等传播媒介拥有的绝对统治权。
大众传播媒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不允许报刊批判政府,统治者有权监督报刊的一切活动,包括审查内容。
极权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
1、15世纪中叶印刷术发明后的欧洲封建专制 背景下提出的
1529 第一个禁书法案
1530 第一个出版特许制度
1559 伊丽莎白颁布法令规定由大主教管制出版 1586《星法院法令》
2、1840年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
清政府对以列强为靠山的外国报刊给予治外法权管理主权,拱手让给租界当局;
对民族包业或报刊实行高压政策,对宣传进步和革命思想的报刊给予严厉的制裁和查封措施
1902《大清报律》报纸不得刊载“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并规定发行前的审查制度
1910年12月,章士钊利用资政院把原有的《大清报律》修订为《钦定报律》,由皇帝颁布实行。章士钊立即成为抨击这一恶法的引人注目的一员。他尖锐指出,政府此举侵犯了公民的私权
3、近代集权主义的死灰复燃
法西斯主义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中的重要实践和表现,其宣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是至高无上的领袖与国家意志、民族优越和对外扩张。
法西斯主义传播制度限制议论出版和新闻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声音,通过思想、组织与法律上的极端措施,强化其对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是制度的产物,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三个阶段: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含义:又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念,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原理和原则(内容):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 ;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 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提出背景:
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在同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做斗争的过程中提出的
英国约翰·弥尔顿 1644年出版《论出版自由》
席伯特 :“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59年《论自由》 主要强调意见表达自由 潘恩和杰弗逊,1789年把新闻自由写进了美国的宪法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意义:
1、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
起了巨大的作用;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后来自由主义理论本身发生了蜕变,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
益的理论;
3、 今天则进—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
2社会责任论 社会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传媒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与少数人中,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一间的手段和机会;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倾向,严重地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
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于1947年出版《自由与负责任的报刊》 强调大众媒介应该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是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改良
主要内容: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目的:
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
二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采取的措施
美国关于限制电视节目暴力和色情內容的分级制度和V芯片制度 建立在有关电视暴力內容研究与青少年犯罪的大量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3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论) 属于体制化的规范理论
提出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信息化发展和媒介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资源
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
主要观点:
1、任何民主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垄断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核心价值――小规模,双向,参与的)
通过设立开放频道,排队原则等措施产生一定影响,但民主参与理论仍然只是作为一种
体制外的规范模式存在。
一方面,在国内传播领域强调社会责任理论
另一方面,在跨国传播上,强调自由主义理论,主张信息流通的绝对自由,反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来信息进行自主管理
实质:对内维持传播秩序的稳定,对外保证在世界传播秩序中的垄断地位,所谓的自由主义理论,蜕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 1马克思 2列宁
3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理论
(二)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建立及其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传播信息、宣传、动员、教育群众
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事,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三)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在探索中发展
发展历程:3个阶段
1、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7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
游、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自由。 2、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媒介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3、十一届三中以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基本内容
1、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 2、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四、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和规范体系
1、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相应的责任,自由要受到发展经济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厉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和直接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