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506 课程代码:01740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 1923年幼儿教育家(C)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2.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 B.兴趣阶段 C.游戏阶段
4.色相、明度、纯度被称为(B)三要素。 A.色相 B.色彩 C.色调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C)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7.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C)。 A.绘画能力 B.作画灵感 C.手的控制能力
1
8.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有(B)、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画 B.临摹画 C.色彩画
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10.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B)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A.生活经历 B.美术作品 C.教学要求 二、填空题
11.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 、结构和色彩。 形体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 、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反思
13.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 。 命名线
14.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 。 前后关系
15.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与整体练习。 分步练习 三、简答题
16.美术与其他各种艺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术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声乐用发声器官,舞蹈用形体,器乐用乐器,美术用的则是笔、纸、墨、刀、颜料、泥等工具材料。当然,影像也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之一。
第二,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声音、音符组成的由听觉
2
弥漫开来的感受,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造型,而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的可视的艺术形象。 17.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参考答案: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8.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9.指导儿童欣赏时,形式分析阶段主要从哪几方面人手? 参考答案:
形式分析主要是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构成原理的应用,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作品;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启发儿童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
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活动使儿童获得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 四、论述题
20.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参考答案: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
3
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