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制度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发展高潮,商办
民用企业也突飞猛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和组织程度有所加强,各地商会组织得到发展。不过,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较多联系,而民族资产阶级下层又过于软弱,唯上层人物马首是瞻,故民主革命的倡导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革命运动总是以舆论为先行。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
最大的是章炳
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
《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革命派在批判封建礼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号召。女革命家秋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广大妇女的压迫,号召妇女起来反抗封建礼教,投入民主革命的斗争。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也预告了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了。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1902年 至1905年,孙中山进一步加强了在海外的革命思想宣传,并积极发展革命组织,扩大革命影响。1905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积极联络各个革命团体领导人,倡议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便领导全国的革
命运动。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
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
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下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1905年11月,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所谓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靼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孙中山批判了革命党内存在的片面的“反满”思想,指出“反满”实际是反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土崩瓦解的过程。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反复强调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必要性,并将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结合起来,强调要废
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以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给国民以充分的民权。
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为“平均地权”。它包含这样几个思想: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后的迫切任务;解决的办法是“定地价的法子”实行平均地权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刚领。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缺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内容。
同盟会成立后,特别是《民报》创刊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三民主义思想,扩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阵地,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这一切,使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惊惧,他们驳斥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企图阻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护其在思想界的权威地位,对此,革命派予以了坚决回击。通过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使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思想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为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武昌起义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
武汉向称“九省通衢”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大第二大城市,它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和清朝反动统治的一个重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发展迅速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湖北革命党人在这里长期坚持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尤其是在新军中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在新军中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组织,运动新军士兵参加革命组织者达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为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加强对武汉地区革命力量的领导,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斡旋下决定联合行动,于9月组成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为发动起义进行了比较周密的准备和部署。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临时失去起义指挥机关的情况下,自行联络,坚决发动了起义。起义的新军士兵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两天后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随即着手建立